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不久将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适应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都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发展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2.
按照教育部的安排部署,2010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这对全国各高师院校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个培养”).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3.
翻开《走进新课程》一书,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跨入新世纪时已经启动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改革与创新的精神,令人耳目一新。人们都意识到,课程改革带来了基础教育发展的福音和思路。是的,只要走进新课程,你就会被课改的新理念深深震撼。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适应21世纪的需求,充分体现基础教育的性质和素质教育的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一、教师心理健康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前提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强调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那么,究竟谁来维护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新课程实验教材首次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试用,新课程进入实验阶段。2002年秋季,进一步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全面进入实验阶段。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至15%。2003年秋季,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将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区…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正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而变为现实。初中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启蒙课程,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并于同年的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2003年又进一步扩大了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省级实验规模。据初步统计,2003年秋季,全国又有1072个县区进入了新课程,参加新课程的学生总数占同年级学生数的40%-50%,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实验  相似文献   

8.
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发布,由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制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将在全国数十个试验区进行试验,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也将重新制定,一场规模宏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展开。如何理解这一次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如何实施新的课程?搞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关键在哪里?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想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纲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强调课程的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此方向的指引下。新课程音乐教学目标被时代赋予了崭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在全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国中小学起始阶段都进入新课程也已处于倒计时阶段,因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有教师都应该有明确的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此次课改的总目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也还是第三次全教会的核心思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达成目标的实现,此次课程改革还提出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基于对新课程目标和课改实施策略的认识,也有学者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作出这样的定位:以书本为中心转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