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弘扬民族传统武德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并提出了在武术教学中加强武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为丰富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武德工作研讨会及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抢救武德,要把武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贯彻到武术传承过程中,培养出德艺双修、文武双全的新一代武术爱好者.本文以"古为今用"、破除迷信愚痴与封建伦理为原则,辩证分析了传统武德学说中蕴涵的传统伦理,辨别了侠义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与江湖义气的区别,提出重构新时期的武德模式,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必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倡导继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尊师重道、重义轻利、自强不息等传统武德伦理,发扬和继承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提倡习武着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和,树立爱国、爱家、爱岗、敬业的良好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3.
面对中国几千年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我们既要珍惜、尊重,又决不能迷信;在认真反思、清理、分析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改造其中有价值的内容,这才能真正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孙敏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5):38-39
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文明起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武德观念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武术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也必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武德是武术习练者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是习武者表现出的符合民族精神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和培养,这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乃至民族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景林 《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9):113-113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的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化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传统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所必须正视的问题,本以此为切入点,在对中国传统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传统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影响作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石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1(4):103-104
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和继承。在现实生活中做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换,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0.
刘洋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50-350
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研究武德传承,对于武德文化未来的发展更具有积极和现实的意义。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武德内涵,继承其理性、优秀的内容,并引入更多的时代信息,进一步丰富武德的概念和外延,这是弘扬武术这支中华文化文明中的奇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亚云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52-5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发展与强大.传统儒学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很重要的、有参考、借鉴的东西,本文就儒学中的这些积极因素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华夏少年(简快作文 )》2007,(4)
武德教育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通过理论结合教学实践,对武术教学中的"传统武德教育"及"现代武德教育",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旨在加强大学生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树立健身强体振兴民族的习武目的,培养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大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13.
赖世和 《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3):76-77
种种原因导致了近年来思想道德水平的滑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方能有效地遏制思想和道德观念滑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对武德教育进行研究。武德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武德教育。本文通过武礼、武技、武理和武师表率等渠道将武德教育渗透于武术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对学生高尚武德的灌输和培养,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沧州武术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上沧州武林不但英豪辈出,而且这些习武之人讲究武德修养、提倡侠义精神,是中华武林的杰出代表.这一性格群体的形成与沧州一带从西汉河间献王以来就开始的儒学文化积淀有关系,也与这些习武之人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明清以来沧州武师身上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他们“铁肩担道义”的做法,是我们后世应该提倡的担当精神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17.
张锡燕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2(3):111-114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要完整认识“华夏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树立民族主体意识,弘扬中华文化同时更广泛与又有所控制、分析、鉴别地引进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19.
唐军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2):161-16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特色课程,武术教学在我国高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其在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它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振奋民族精神,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广泛支持,在此,笔者就武术教学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相关问题做一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0.
刘成维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根据学校武术教学活动的特点,在武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加强学生武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从理论到实践再到课程体系建设进行阐述,旨在树立强身健体、振兴民族的习武目的,培养学生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进而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培养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公民而努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