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珊 《文化学刊》2023,(2):74-77
在《雾都孤儿》中,哥特式创新手法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塑造上,也体现在对场景的描摹和对城市文化的雕刻上。这种创新手法让整部作品风格突出,情绪饱满。本文从哥特的起源与特色入手,通过对《雾都孤儿》这部作品的哥特式艺术创作风格的分析解读,从三个方面阐述其创新价值,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体悟作家狄更斯笔下的英国社会,了解并存于世间的善与恶、爱与恨。  相似文献   

2.
王丽莉 《文化交流》2012,(5):3-M0002
伦敦书展2012年4月16日在英国伦敦伯爵宫会展中心开展。中国担当本届伦敦书展的主宾国。展览“‘中国印'的世界”是中国主宾国活动之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主办"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展暨中国绘本图书展"。图为一位外国参会人员在中国展台欣赏中国印刷设计师制作的木刻《四美图》。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文化日暨大型图片与版画展先后于今年9月7日和9月12日,在法国巴黎《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和英国伦敦摄政街头《国家地理》杂志展示中心举行。文化日通过多媒体等形式介绍了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图片展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精选50幅照片,全景展示了黑龙江省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文化旅游资源。版画展汇集了45幅黑龙江省美术馆馆藏作品,涵盖了黑龙江版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09,(6):4-4
4月20日,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所属华语教学出版社伦敦分社在伦敦书展期间举行了成立揭牌仪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总裁蔡名照和中国驻英国使馆公使陈晓东为华教社伦敦分社揭牌。  相似文献   

5.
关于伦敦奥运,人们除了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得到消息外,还可以在自己的手机、移动电视、平板电脑上目睹种种赛场内外的情况。因此,有人说,今年是奥运网络直播元年。无线互联网,也许很多人会觉得网络直播怎么是从今年才开始呢?中国观众不是早在2008年就在通过互联网观看北京奥运的各项比赛了吗?  相似文献   

6.
周行 《文化交流》2012,(9):77-80
7月27日,奥运会的圣火在英国伦敦再度燃起,这使得伦敦成为世界上首个举办三届奥运会的城市。在伦敦聚集的,除了紧张参赛的运动员、兴致高昂的观众,还有默默地为这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贡献出自己力量的7万名志愿者。志愿者团队是支撑起整届奥运会运行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是“距离奥运最近”的人。杭州姑娘王申圣,就是这志愿者大军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7.
王志永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2-F0002
4月12日,2016年英国伦敦国际书展隆重开幕,中国外文局副局长方正辉率团参展。外文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等相关人员参加。此次书展,外文局以“感知中国(ReadingChina)”为参展主题,凭借制作精美的外文图书、国际化的展台设计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世界各地出版商和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2010年的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第一印象?外国记者是如何描述中国形象的?涉华报道在国际舆论中占据什么位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美国《纽约时报》、美国《新闻周刊》、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1月份的涉华报道进行了综合分析,勾勒出境外媒体关注的涉华热点领域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随着2012年伦敦奥运的到来,中国浙江的许多民营企业也在这座全世界都关注的大舞台上,尽情书写着自己的亮色。创意舞台:“走出去”的企业文化我最早知道的“浙江创造”亮相奥运的企业,是总部设在宁波余姚的大丰实业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场馆里,就有他们出品的座椅和看台。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2008,(2):I0002-I0002
自2007年“关注森林·百名文艺家采风活动”启动以来,这次已是第二批采风团赴林区采风。本次采风的主题是“抗灾重建振兴林业恢复生态”。采风团由《人民日报》常莉、新华社何俊昌、《中国青年报》聂北茵、《生态文化》杂志陈风四名文艺家组成。先后赴广西黄冕林场、雅长林场、桂北县宛田乡,贵州的玉舍林场、兴义市七舍乡、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省林科院采风。  相似文献   

11.
12.
13.
6月12日,正当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关键时刻,我专程赶到这方道都仙府、丹霞精华、崖墓大观的“三绝”宝地采访。作为江西老表,2008年7月,在三清山申遗的关键时刻,我曾受邀与全国数十位作家一起登山采风,著文《人间仙境三清山》为故乡胜景申遗造势。  相似文献   

14.
15.
16.
This article analyzes Nigeria’s Nollywood film Osuofia in London [Ogoro, K. (Producer & Director). (2003/2004). Kingsley Ogoro Productions] to understand how the film synthesizes African and Western cultural identities via the prisms of hybridity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The paper uses a critical approach within the contexts of three tenets (African, Western, and hybrid) to read the film. The analysis resulted in five themes: African/folk belief systems and Christianity; traditional Igbo attire and English garb; African/folk music and Western music; African and Western food and drinks; and African/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odern medicine.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unequal power relations and the forces of globalization are inescapable. Even though the protagonist, Osuofia, challenges the Western ideology, he reproduces it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