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2.
张华  杨静 《兰台世界》2009,(8):64-65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因为殖民需要,积极对华语言输出;而被动与西方交流的清政府,也需要研习西方语言进行政治外交,二者推动西方语言在华迅速传播,尤其促进了西方语言在学校中的规范化教育。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因为殖民需要,积极对华语言输出;而被动与西方交流的清政府,也需要研习西方语言进行政治外交,二者推动西方语言在华迅速传播,尤其促进了西方语言在学校中的规范化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珣  李翔 《兰台世界》2016,(11):139-142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现实观念形态的革命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它表现为冲击旧文化与树立新文化的同一,破坏旧传统与正而重建的同一".[1]38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对外观念受到挑战,同时也为传统中国对外关系走向近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西方先进外交观念的传人,中国逐渐形成了近代的外交思想,此后晚清的外交也开始步入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一、创建背景 自执掌中国政权以来,满清政府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然而,鸦片战争的无奈落败与《南京条约》的耻辱签署,使满清政府在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日 益深感屡次与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交涉时由于语言不通、文字隔阂对国家主权利益所造成的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7.
正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赵树好所著《晚清教案交涉研究》,2013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基督教与晚清外交"研究成果,分为弛禁时期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1842年—1860年9月)、解禁以后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1860年10月—1900年)、规范传教活动时期中外有关教案的交涉(1901—1911年)、清政府教案政策与地方官执行中的错位、主要列强对华教案政策比较五章。基督教对中国近代社会有深远影响,目前学  相似文献   

8.
近代天津租界报刊的产生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新闻知识》2006,(4):45-46
18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扩展侵略势力,对毗邻北京、为华北地区主要交通枢纽的天津觊觎已久。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之后,强迫清政府订立《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辟为商埠,并于1860年在天津划定外国租界。直到1947年天津的外国租界才通过外交程序一一收回,存在了近一个世纪的租界被彻底清除。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辟、经营的居留、贸易区域。在租界中,外国人取得的行政管理权是一种“属地权”,即所有中外人士,不论他是华人还是其他“有约国”外人,一旦进入某…  相似文献   

9.
李浩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5):108-125+128
在“通中外,达新知”的语境中,报刊对清季外交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晚清外交官员的代表人物,曾纪泽在中法战争前夕,以欧洲报刊为线索,管窥法国政府,以打探情报。在这个过程中,曾纪泽探知法国权力结构,新闻界、公众与政府之间互相制约。借助这一特性,曾纪泽拉拢《泰晤士报》,开展了一场以舆论外交为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这也是晚清驻外公使发动的最早公共外交活动之一。曾纪泽以“公开秘闻”为策略,与《泰晤士报》等欧洲报刊达成利益交换,并积极与欧洲报人互动,为清政府在中法冲突中赢得舆论支持。曾纪泽所形成的以“舆论权力观”为代表的舆论观,是晚清外交官员对舆论的最早归纳和认知之一,对清政府后续外交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毕云 《兰台世界》2015,(4):124-125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派遣驻外公使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外交之门。走出国门的晚清驻外公使对西方国家的普及化教育认识颇深,并认为此举乃为兴国之本;于是他们提出了培养适应时务需求的实学人才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