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庸”是一个哲学范畴。它的发现。对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哲学和学术思想建立了伟大功绩。对其应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考察.“中庸”是事物发展相对稳定的“质”。“中庸”在哲学思想以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中庸”思想在朝代的更迭和历史文化的变迁中遭遇到了褒贬两极的命运。在古代,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它的“中庸之道”曾被统治者改造,为其政治统治服务,而历代儒学大师将其推崇为“至德”;近现代“中庸”思想作为封建主义的东西遭到唾弃,而且还增加了“折中主义”、“阶级调和”等内容,“中庸”的所谓明哲保身的处世原则更遭批判。  相似文献   

3.
杨丽 《文教资料》2006,(18):141-142
本文首先从孔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提出了“礼”、“仁”、“中庸”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然后从这几方面分析了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及其表现,最后对其音乐思想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张卫星 《教师》2011,(31):90-91
中庸是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欲把握“中庸”的精义,有必要先揭示孔子所说的“过”与“不及”所包含的意旨。《论语·先道》篇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一段问答:“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孔子认为做任何事,“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因为它们都背离了“中庸”,...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中庸”思想方法,是古今经济决策基本原则之最根本,孔子的“过犹不及”和“时中”而择“中”的方法与比较优势原则殊途同归。无论从宏观、中观或微观角度去探究决策过程,中庸仍存在其真理性,它不失为中国古代贯一的管理思想,更是古今中外修正、推崇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张俊梅 《儿童音乐》2013,(11):52-53
我国的文化传统,对于“乐教”的重视由来已久.乐的德性功能,比艺术本身更为重要.远在西周,当时的音乐教育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乐德”即“中、和、祗、庸、孝、友”,“中”,犹忠也;“和”,刚柔适;“祗”,敬也,“庸”,有常也;“孝”,善父母曰孝;“友”,善兄弟曰“友”.“乐德”主要重于伦理道德,是音乐政治教化功能的体现.“乐语”,主要指诗乐教学,诗歌弦诵,以合礼仪;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  相似文献   

7.
今本《中庸》原为“中庸”、“诚明”两个独立的部分,两个部分思想上存在差异,荀子主要接受了“中庸”的思想,而对“诚明”进行了改造。荀子对“中庸”、“诚明”两个部分的太度,反映了先秦儒学内部相互影响、借鉴、改造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曾经是孔子毕生的理想,孔子建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最终是以“和”为追求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今天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追求,而孔子的“和”思想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否定词"没""没有"的来源和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否定副词“没”、“没有”早于15世纪已出现,《朱子语类》、《张协状元》等文献中已有用例。庸宋时“没”所表示的“消失”、“失去”义由具体趋于抽象,“无”的白读音与“没”趋于相近,“无”的“没有”义融入了“没”,“没”渐取代“无”而成为否定动词。“没”、“没有”由动词演变为副词是一个连续的渐变的语法化过程。用于正反问句末尾的“没”、“没有”与语气词“么”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是元明清三代读书人的基本教科书。所谓“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观点和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哲学观点。“中庸”可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广义“中庸”,就像以它为名的那本经书一样,差不多涵盖儒家的所有价值和德行;狭义“中庸”,则专指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模态,  相似文献   

11.
潘洁敏 《文教资料》2011,(29):96-98
“和”的思想源泉可以追溯到儒道禅三家的核心思想:“中庸”、“大和”、“空无”。重新审视、析解东方的和谐美,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和平、繁荣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日本茶道中的“和”为中心展开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形成了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经过历代大师们的不懈努力,形成了完整、成熟、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道.它对荼道形式和禅的教义的重视远远胜过对茶汤香味的追求。日本茶道是以禅宗思想为依托.集建筑园林、书法、插花与点茶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日本人的生活规范,是日本人表现其民族审美意识的最高形式..本文通过对茶道各元素的分析.探讨中国和谐思想在日本茶道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当前,“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以科研带动新课改”勿庸质疑,可一旦到了实践层面,问题就出现了,不是陷入“假”的泥潭,就是进入“空”的误区。面对此情如何是好呢?  相似文献   

13.
论"新粤讴"     
“新粤讴”涵指近代以来延用招子庸“粤讴”体式的一切创作,是粤讴的“变雅之声”。结合时代的地域的等因素,透析了“新粤讴”蕴含的史实物质、启蒙特质、平民特质和地方特质,并揭示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道”和“为学”的内涵及其关系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使人成为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圣人,而《老子》的哲学是极高明,但还不够“道中庸”。在这个前见的影响下,冯友兰在几次诠释中,始终认为“为道”和“为学”是相互对立的或互不相干的。但是,深入研究本可以发现,“损”、“益”并不是简单的外在对立的关系,二是“道”的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或说作用,二的互动共同完成了“道”的展现。因此,“为道”和“为学”也是互补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人们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曲说繁解,聚诉不已。本文提出孔子的“道”就是孔子的思想学说,“一以贯之”就是其思想学说有一条主线来贯串;这条主线包括作为孔子思想学说核心和精华的“仁”之道、作为行“仁”之方的“忠恕”之道和作为确保实现“仁”德的“中庸”之道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庸”即阶级调和,是折衷主义,这是对“中庸”内涵的歪曲。本文将就孔子的一些言论和实践,对“中庸”的哲学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中,孔子把“执中”作为处理事物的正确方法和态度。强调“因时择中”、“执中有权”,个体通过自身知行的储备积累,由自觉地“执中”到自然而自由地时时“执中”,便到这了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中庸”。这种既有既定的原则,又有能因时而变、灵活机智的处事方法,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特殊的考试     
春天,安静的午后,庸懒的睡意肆意蔓延,我正想打个盹儿.办公室外一声响亮的“报告”惊扰了我,抬头一看,是班上的卢奕晖。  相似文献   

19.
学界历来主张己卯本为“董康旧藏”,但检点董康《书舶庸谭》有关《红楼梦》之记载,并未发现与此相关的记载。(《红楼梦》现存各版本对太虚幻境“六司”之记载存有异丈,诸多迹象表明甲戌本作“夜哭司”曾遭后人篡改。  相似文献   

20.
从林语堂的代表作《京华烟云》入手解读林语堂的“一捆矛盾”,认为林的一生其实并不矛盾,他将道、儒、基督教等多种思想兼收并蓄,以“中庸”为主线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复杂而和谐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