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而创造的主体是学者.学术文本蕴涵着学者挑战常识、超越常识的努力和实力,但这种创造与超越是无法在学者的私人空间真正成为一项人类事业的,它必须通过文化媒体的中介作用才能辐射到更为广大的社会空间,成为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共享的思想文化资源.在印刷出版业高度发展和报纸杂志日渐繁荣的现代社会,学术更不可能纯然是学者的自言自语.当学者完成了学术文本的写作,出版社和报纸杂志的编辑便起着决定学术创造命运的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绝非仅仅是在单纯的职业便利中形成的,更不是编辑与学者之间的私交或利益关系缔结使然,而是更多的有赖于编辑尊重学术创造的职业良知与学者的独立思考之间所达成的心灵默契,也更多的有赖于编辑辨识学术含金量的眼光和敢于推出有学术震撼力、同时也可能引发争议的学术成果的胆识.于是,学术的创造和超越就不仅仅是学者单方面的努力,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编辑与学者的共构.著名学者王富仁先生在其富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努力中与编辑之间的心灵默契是至为感人的.  相似文献   

2.
李珍 《中国出版》2022,(14):61-64
对学术外译图书的传播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开展编辑路径提升研究,对提高我国学术外译的出版质量、提高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著作翻译文库》的编辑出版实践,就学术外译图书的传播与编辑路径提升进行探讨,涉及政治性导向的把关、学术性文本的编辑翻译融合、译本语言文字的处理、叙事语体与视角转换以及文本的编排呈现方式五大方面,旨在通过系统分析与案例研究,提炼外译著作的编辑范式,提升外译图书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助力中国学术走出去。  相似文献   

3.
网络时代图书编辑工作中难以鉴别剽窃、抄袭等学风失德行为,从侧面助长了学术腐败的滋生.学术编辑回归学者化——提高学术鉴别力、增强学术责任感、培养学术钻研性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出版事业的发展,且有利于文化繁荣的推动.  相似文献   

4.
图书出版究其本质是大众传播,编辑过程其实就是一系列的信息传播过程,其典型的模式是:编辑从作者提供的书稿中接受其信息(当然也可以是编辑从社会文化信息中受到启发,策划出各类选题,请作者撰写)进行鉴别、修正,加工成图书;然后,通过书店、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平台向广大读者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人文社科学术编辑担负着传播学术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素养、深厚的学术素养、丰富的信息素养、良好的文学素养这五项基本素养,才能完成这一重要使命。文章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文社科学术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并提出了培养和提升人文社科学术编辑素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学术图书往往具有大量的数据、公式、模型和图表,对图表进行规范化编辑加工是学术图书编校中的重点。学术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编校规范与要求,不断积累经验,总结编校技巧,严把学术图书质量关,使学术图书的差错率降到最低,以体现学术图书的知识性、专业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学者心态不是具体工作方法和手段,而是编辑对待工作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在更深的层次上所反映出来的是编辑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品格。因此我们对编辑学者心态的研究,不是对编辑工作的方法研究,而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心理研究。其目的在于丰富编辑的精神世界,提高编辑...  相似文献   

8.
王丽爱 《传媒》2017,(22):26-27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它既是学术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又是学术思想的传播者和促进者,反映了一定时期的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研实力。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对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术期刊良好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学术期刊的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多重且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高东辉 《出版广角》2019,(10):49-51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是编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在编辑工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做到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图书质量、不断探索新路,同时需要避免两种倾向——成为“编书匠”,忘记了初心。  相似文献   

10.
文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编辑主体作为出版活动的中坚,必须具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思想文化素养;坚守以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和工匠精神为基点的职业追求;树立以优化知识结构和实现自我超越为动力的终身学习意识,勇担时代使命和文化责任。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繁荣兴盛;把握编辑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出版行为;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全社会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面向世界,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对出版界和学术界均带来深刻影响,传统的学术出版格局和规则开始发生动摇、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学术编辑需要"主动迎战"。文章在分析了学术出版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变化,提出了学术编辑的思维转变与应变之道,也为学术出版和数据化的融合提出了新设想。  相似文献   

12.
塔娜 《中国出版》2017,(18):65-68
家刻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出版形式之一,曾以底本好、校勘精、工艺专的优势与官刻、坊刻并称三大刻书系统。一方面,文人士子从事家刻能够满足其对书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由文人士子构成的学术共同体从能力、目标和需求等方面都与家刻相辅相成,从而促进了家刻在清代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学术共同体又具有地域、关注焦点的限制,它也同样将家刻发展的方向限定在了狭小的范围之内,阻碍了家刻作为一种"产业"的发展,因此也成为家刻向近代出版业转型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更是给编辑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与此同时,悄然抬头的技术依赖症正在导致编辑从业者的价值走低。理性的态度不是要质疑互连网技术对于传统编辑工作的冲击,而是要思考在新的技术背景下,编辑从业者能为有效的传播活动带来哪些目前技术还无法实现的价值,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编辑的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前以OA为代表的学术出版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并对图书馆学术资源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传统学术资源建设虽将在一定时期继续存在,但以OA资源为基础或特色的学术资源建设体系,机构(学科)知识库、网络免费资源以及集成检索系统等要逐步提入议事日程并有待深入开展。图书馆必须与信息公司、数据库商合作建设学术资源,管理者需转变思路与开展资源评价是建设机制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大学出版单位编辑的学术能力对提升大学出版物质量至关重要。编辑的学术能力包括学术敏感力、学术鉴赏力、学术判断力、学术交往力、学术坚守力、学术表达力。提高大学出版单位编辑的学术能力,要严格编辑准入制度,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帮助在职编辑定位专业发展方向,将编辑参与学术活动制度化;严格审稿流程,设计科学严谨的稿件审阅程序,训练编辑的审读能力;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增强编辑的学术素质;提高编辑的学术地位,增加其职业自信。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广大编辑工作者与学术研究者之间的联系,与时俱进,共创中国学术研究的未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杂志社于2004年4月17日至19日共同举办“全国编辑与学者学术交流会”。  相似文献   

17.
汪珂欣 《中国出版》2022,(S1):166-170
回首过去,出版业最常接触的无非是与书直接相关的造货、发行、码洋、实洋……而最近几年,自媒体行业方兴未艾,社群、UGC、PGC、MCN、短视频、网红直播带货……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名词进入了出版人的视野,在对出版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作为一名进入行业十几个年头的老兵,为了跟上队伍,我也在努力地学习、吸收,望能集众家之所长,创自家之特色,为自己的编辑生涯增添色彩。恰逢其时,一档在喜马拉雅平台收听量超过3000万的音频故事节目吸引了我的目光——来自“Michael钱儿频道”的《超级西游运动会》,也因此迎来了忙碌的一年。  相似文献   

18.
黄攀伟 《中国编辑》2018,(10):43-48
新时代出版环境下,青年编辑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势在必行。青年编辑既应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提升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又应了解古典文献学的基本常识,正确认识古代典籍;还应掌握查检工具书和电子文献检索的方法,提高工作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9.
龚莉 《中国编辑》2018,(4):40-44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知识话语权争夺的新高地。传统辞书知识密集、内容权威准确,但今天如果对网络置若罔闻、失之交臂,有可能失去原有话语权优势和经营优势。在网络世界放手一搏,奋力上位,现实而迫切。在辞书网络化进程中,编辑尤为关键,编辑的社会责任、基本素养和专业水准有了新的涵义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根本在于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论述,是我们出版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素养的根本途径,每个编辑人员应该深刻领会并加以领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个有机的整体,有了足够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才会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高度的职业忠诚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