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和坎坷创作经历的人。他行伍出身,只受过小学教育,初学写作时对白话文了解甚少。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与文学无缘的人,却通过自身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成为著名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主持编辑过许多重要文学刊  相似文献   

2.
姚克波 《新闻界》2006,(5):89-89,73
在现代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位具有传奇人生和坎坷创作经历的人。他行伍出身,只受过小学教育.初学写作时对白话文了解甚少。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与文学无缘的人,却通过自身艰苦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成为著名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家,主持编辑过许多重要文学刊物,提携、培养了许多文学青年,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方勤 《新闻大学》2002,(2):66-70
在新文学运动中,一些优秀的报纸副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从创刊起,直至抗战开始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发表了不少作家的处女作、成名作,①成为20世纪30年代北方乃至全国颇具影响的文艺阵地。30年代《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盛况与它的灵魂人物——从1935年至1939年历任津、沪、港版《文艺》主编萧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萧乾是作家,是记者,同时也是个副刊编辑,关于他的副刊编辑思想在新闻史学界很少有人涉猎。本文打算在这方面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报刊编辑实践思想充分体现在其对《大公报·文艺副刊》的编辑活动中.他深刻论述了报纸副刊的重要性,积极营造读者至上的副刊编辑观;追求文学超脱性,旨在建立高雅文学园地的编辑理想;坚持只认作品不认人,作品能修不退的人本编辑态度;他要求编者谨守职业的尊严,对副刊版面编排精益求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创作的催生使书评迎来了黄金时代。《大公报·文艺》(以下简称《文艺》)就是一个使书评在当时得到最大发展的理想园地。本文试图通过《文艺》与书评的密切关系来追寻一下书评在30年代短暂而迅速发展、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阐释30年代《大公报·图书副刊》作为一种媒质在对中国古代典籍的整理研究工作中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映了当时文献整理与学术研究领域的新焦点与新成果,具有研究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三驾马车"的新记时期,《大公报》不但注重社评、星期论文、通讯以及新闻,还对副刊、专刊格外重视。续刊初期就由何心冷于第八版创设名为《艺林》的综合性文艺副刊。《大公报》的众多专刊很好地记录和呈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而其中的女性副刊,更是对研究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解放有着深远的意义。早在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就格外关注女性问题,提出反对女性缠足等旗帜鲜明的主张,创办天足社;大力主张自由恋爱、自由结婚:提倡兴办女学,鼓  相似文献   

8.
正1986年3月4日,82岁的女作家丁玲永远地离开了热爱她的读者们。回首往事,她是1931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和左联的党团书记,也是鲁迅旗下一位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2年曾荣获前苏联斯大林文艺奖金,并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她身世坎坷,一生追求真爱,虽遭遇四次婚姻,但始终坚信爱情,最终与相爱的人白头偕老。文学、爱情与政治左右着她的一生。她从湖南长沙一所女子中学走出来,赴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后来在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开始发表揭露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小说。她的成名作《莎菲  相似文献   

9.
汤菁 《新闻世界》2011,(7):156-157
本文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例,回溯特殊的历史时代下,近代文艺报刊从文学走向政论的转变,由其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对比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并提出了这类似"公共领域"的报刊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江庆柏 《图书馆》2001,(5):57-59,61
荣德生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实业家,同时也十分注重发展家乡无锡地区的文化建设,无锡大公图书馆的建设,就是他发展家乡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荣德生认为创办这个图书馆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培养人才,二是服务乡里,三是发展社会教育,四是保存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17日是《大公报》一百周年纪念日。一个世纪的历史,它经历了英敛之(1902-1916)、王郅隆(1916-1925)、新记公司(1926-1949)和新生(1949至今)四个发展时期。百年沧桑,“四时”巨变,但这份报纸始终以“敢言”著称。对这一点,与该报有深厚关系的胡政之1947年7月21日在《对天津馆编辑部同人的讲话》时,有过精辟的总结。他说:“自清末民初,本报即有敢言之名,慈禧听政,本报曾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时间为序,对朱熹文集的各家刻本进行分析辩疑,阐明各本关系,并梳析其版本源流。  相似文献   

14.
龚振鹏,辛亥革命志士,抗战期间逝于桂林。河北人民版《民国人物大辞典》以词条富瞻称,但其龚振鹏条下阙其生年;其卒年记为“1943年5月病逝,同年7月23日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则是错了,实属白璧之瑕。故笔者据档案资料,为之补订。龚振鹏(1881—1942),字镇洲,安微合肥人。年19与江淮间先烈吴赐谷、倪映典、范傅甲、王正藩、万福华、宋玉琳交结。因感觉势单力孤,遂入江南将备学校。肄业。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被控为革命党,下狱。数月后由张伯纯营救而解。当时清廷所练新军中青年志士甚多,龚振鹏乃往安庆,与吴、倪、范、王诸同志从事革命运…  相似文献   

15.
《书目答问》自清末刊行以来,受到广大学者的欢迎,成为国学研究最基本的入门书目。然而,《书目答问》在分类上与其他主流书目存在分歧。这些分歧有一些是《书目答问》的分类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这些方面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儿童专刊是近代著名的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副刊。创办于1927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被迫停刊。它采用浅显的白话文,以发表儿童自己的作品为主。在当时,为儿童提供发表园地的传媒,并不多见,加之其内容切合儿童需要,因而深受欢迎。  相似文献   

17.
王重民先生的《书目答问》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60年代王重民教授在北京大学所开“书目答问”课的有关原始文献,提出重开此课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张慧丽 《出版科学》2015,(4):106-107
结合以往研究者较少关注的《良友文学丛书》,探讨其编辑思路、作家队伍、装帧设计及宣传推销,总结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思想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张玮  范瑞 《历史档案》2007,(1):108-114
"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对日"和""战""守"问题一时成为中国朝野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心问题,而报纸作为当时舆论界最重要的载体立即对之作出回应并就此发表自己的主张与看法.是时,中国享有盛誉的南北两大舆论媒体天津《大公报》与上海《申报》表现尤甚,两报对事变的反应几乎主导了中国整个舆论界乃至社会界.不过,两报虽同属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报纸,而在中日和战问题上之主张与看法却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选取能够集中反映两报思想主张和政治倾向的时论或社论进行考察与比较.  相似文献   

20.
十多年前,北京有朋友打来电话,说要寄一些美术片《大闹天宫》人物造型的设计草图、手稿(影印件)给我看.众所周知,这是一部享誉四海的美术片,国内外观众对它都很熟悉.从那时到现在,数十年已过,中间更经历了"文革"浩劫,无论是上海美影厂还是主创者万籁鸣的家中,有关《大闹天宫》的各种资料都早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