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实践已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在对干部、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而正确理解这一原则的涵义,运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灌输”方法,则是取得教育实效的关键。我们大庆林源炼油厂教育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愤悱式”教学横移到干部在岗的政治理论学习,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效果。“愤悱式”教学,是依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教学思想而提出来的。愤悱,是急切求知的一种心态与情态。愤悱情态的产生,来自于学员的求知欲望和一定的学习动机。“愤悱式”教学,基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原则。它是在强化组织领导的同时,使参加学习的人员充分认识并深切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极端重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其在学习中一直处于“愤悱”状态。辅导人员和教学组织者,再适时给以启发、诱导,实现有效“灌输”。  相似文献   

2.
<正> “灌输”的基础是自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认真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并研究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而提出来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谋求彻底解放的光辉旗帜,是指导建设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的科学思想武器,工人群众之所以能自觉的接受这一理论,是由阶级地位决定的,是自己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曾经为学习、掌握、宣传这一理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在这些人中,只有自觉的对真理的追求,不存在什么“灌输”与强制。所有共产党员,都应成为这方面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正> 依据“愤悱式”教学的主导思想,我在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的第三步实验是:“运用考试的指向性为教学服务”。考试,是检验教学成绩的重要手段,是社会遴选适用人才的可信措施,是检查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有效办法,也是个人  相似文献   

4.
<正> 依据“愤悱式”教学的主导思想,我在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的第二步实验是:“能力结构、联系图解”的设计与运用。“学习政治理论到底有啥用?”这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该不该正面回答?怎样回答才能一矢中的?它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何影响?……愤悱式教学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只有教师的为用而教,没有学生的为用而学,教和学的目的性不统一,  相似文献   

5.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两课”教学在高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灌输原则则是高校“两课”教  相似文献   

6.
自从整体性教学改革的讨论开展以来,一大批教研人员进行了可贵的研究、探索、改革、实验。我们深知,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眼下的许多改革设想与实验也有待于深入。然而毕竟园田之广袤、耕耘者施犁了。  相似文献   

7.
“灌输”,顾名思义是指思想、知识的灌注和输入。如果从政治课教学方面来说,大体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启发和引导,使其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达到影响和支配学生思想行为的目的。我以为,“灌输”原则是政治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一、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阶级性决定了“灌输”的必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总是受制于该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客观存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传播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手段,理  相似文献   

8.
<正>"生成课堂"离不开"双主体","双主体"给"生成课堂"提供了人格、权利方面的基本保障。语文课堂自然是发挥主体性作用的主阵地,但事实上,主体性作用其实早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产生了。那么,教师和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呢?课前的准备活动,在"再现课堂"观里叫"预设",而在"生成课堂"观里叫"预备"。如果说在"再现课堂"观  相似文献   

9.
谭玲 《理科爱好者》2004,(22):64-64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直接参与质疑问难,探索释疑,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既是研究过程、创新过程,也是收获过程,能驱动学生的原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强调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不是学科的基本事实,重视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知识本身.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现在所说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所谓“愤悱”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知怎么说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学生求知欲最强烈,兴趣最浓厚,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愤悱”情境,充分利用“愤悱”态势,搞好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中﹃愤悱﹄情境的创设长春师范学院李春超启发式教学的最早倡导者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未解决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指导学生打开思路就是“启”。“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思考,处于欲言而不能表...  相似文献   

12.
谈“愤悱”的启发式教学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愤悱”的启发式教学实质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熊梅“愤徘”作为启发教学的精髓所在,它揭示了启发的认识本质和基本特点。我们通过探索和研究其中的内涵机制,可以深化对其质的规定性的认识和理解。一、愤然”内涵的界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愤徘”作为教学的一...  相似文献   

13.
28艾琳姑娘年纪虽小,志气却是很高。她的孤僻性格被玛丽老师的亲切关怀化成为一团烈火,她的自卑感被坚定的与人为善的信念取而代之了。就象她亲身体验到的教育的威力一样,她相信哪怕是一颗最冷酷的心,也会受到父女之情的感化的。正象玛丽小姐用情感和理智使她变得判若两人一样,她也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对事物以及自我心情进行描述时,常常会使用许多“形容词”,如,描述不好的心情时,称为“糟透了”;描述不好的事物时,称为“太烂了”,等等。听到好的形容词,自我会感到快乐:反之,就会产生不愉悦感,甚而至于产生抗违行为。其实那是我们太在乎形容词对自己的评鉴了。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继续采用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体例,在每组课文之后,安排有“基础训练”,以加强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笔者以为应借鉴若干年来成功的教学经验,遵循如下的原则,上好综合  相似文献   

16.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分;假设、联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思维来源于丰富的假设和联想;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五、关于不等量的证法平面几何里,关于不等量的证明,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这部份内容在初中平面几何教科书里编排得比较少,练习也不多,即使把教科书上的几个不等量公理和关于不等量的几个定理讲清楚了,学生也不一定会做一些普通的习题.所以应多用实际例子把同一个三角形内的边角关系和两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区分清楚,以及如何通过作恰当的辅助线把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或两个三角形内来比较,才能使学生逐步掌握好这一部份内容.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处于“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即通过积极思考,想弄通又弄不通,想说清而又说不清。这样的“愤悱情境”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如能精心设计去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愤悱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充分调动起来了。在学生求知欲强烈而旺盛的时刻,教师能巧妙地使之从  相似文献   

19.
如何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的质量,关键是教学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根本原则,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又是一个被普遍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对“两课”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进行再认识。一、“两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我们“两课”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当前“两课”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存在着“三不清、四脱离”的现象。所谓“三不清”是指在理论上划不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界限;讲不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相似文献   

20.
(一)力学这部分札记是恩恩格斯在1873至1875年间写的,他依据当时的科学资料批判了力学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论证了力学中的辩证法。在恩格斯时代,力学特别是牛顿力学被形而上学观点统治着。牛顿把运动和物质剖裂开来,把一切运动都看成是万有引力作用的结果,而不知道运动是吸引和排斥这一矛盾运动的结果。因而牛顿的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