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学术与文化瑰宝,是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河床,是历代读书人的文化故乡。本文拟以开放的文化视野审视、解读经典文化,立足当代教育文化价值观重建的高度发掘其时代精神与文化生命力,倡导营构高雅康健的学校教育人文生态环境。现代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意义的失落和教育人文价值的危机,教育自身的“惟科学化”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非但不可能拯救教育的“意义危机”于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与工业主义的泥潭,反而会加速教育“意义”的解魅和精神的失落,因为在民族经典文化缺席的现代教育体制内,越是单凭科学理性来…  相似文献   

2.
经典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一直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在高校中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而文学经典的阅读是其重要的内容和方式.当下大众文化盛行、各种思想不断撞击,古代文学教学和经典阅读受到极大的挑战,如何通过经典阅读教学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成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经典,弘扬国学,就是守住民族的灵魂,保护民族的根。如今国学经典文化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近几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学校都注重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将诵读国学经典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呢?笔者在参与推广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中尝试了以下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的社会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精神是社会认识的共识,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精神是思想、观念,是客观化的意识,具有稳定性.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并且是以知识的形式保存在民族经典文本中的思想.它凝聚了民族意识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社会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文章一开始强调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以空前力度指出了文化建设、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战略意义。接着分三方面论述。首先,论述文化要传承.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人文文化,这个民族实质上不存在。其次,着重指出了经典要诵读,在我国首先要诵读《老子》与《论语》,并论述其意义之所在,特别指出了这同时代发展、科技发展相一致。最后,着重分析了诗教应先行,论述了中华诗词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而且在形式、内容以及思想与境界这三者上有其独特作用,极感人,易接受.利开拓。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  王荣国  张薇 《现代语文》2005,(9):127-128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欠缺,大学语文应承担起人文素质教育的责任 人文素质指社会中的人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素质,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  相似文献   

7.
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源头,人类文化的瑰宝,记录看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圣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所承载的是圣贤伟大的思想.我们日日诵读浸润,博大宽厚的思想人格将会逐渐养成,生命才能有深度和宽度,这正是厚德载物的大基础.语文课堂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现就经典诵读对小学生的影响说说我所感受到的"国学"性.  相似文献   

8.
经典文化蕴涵着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个时代人们最美好的思想情感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它丰富的内容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世界,进而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和拓展。引经据典、巧用经典,让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9.
王磊 《语文知识》2015,(4):19-21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教材瘦身、学生减负、教师减压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删减中小学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这看似简单删减的背后,隐含的却是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这种行为无异于自毁民族文化基因。失去民族文化传统如同失守精神家园、失去思想灵魂,这样的民族注定会迷失方向,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  相似文献   

10.
王立华  王瑞成 《德育信息》2002,(6):35-35,71
民族精典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让学生学习民族经典文化,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据此,我们确立了“十五”期间的办学思想是“用民族经典文化,育当代创新人才”。我们有计划地落实办学思想,走出了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1.
《上海教育》2014,(27):36-37
国学经典诵读、传统民族文化课程、民族艺术体验教育……根据不同区县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上海各区在中小学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学生血脉,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和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12.
中华经典文化是体现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的结晶。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重要人才。经典诵读活动是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历史经典文学不单单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以及民族内涵的彰显,是一个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底蕴,能够给予人无穷尽的思想鼓舞与指引。基于此,文章主要从小学语文文学经典阅读角度出发,简要阐释了“儿童视角”在语文经典阅读中具有的意蕴,就小学开展语文经典阅读的价值意义及小学生语文经典阅读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阅读实践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结合问题提出小学语文经典阅读策略,旨在有效帮助小学生构建较完善且有效的语文经典阅读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民族,而“经典”与“礼仪”更是民族文化中的精髓。近年来,我园本着探究如何在幼儿教育领域传承与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科研理念,将“经典”与“礼仪”教育融为一体,开展“诵经典、习礼仪,诵经典、识博文”的经典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培养精英、探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基地,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镇。大学文化,反映了一所大学的整体风貌和办学理念,是其软实力的综合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是一代代学人精神与学术品格的凝练与积淀,文化底蕴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大学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关键。其核心,是强化人文教育,增强师生的人文素养。具体体现为:文化经典教育,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会贯通,教学科研中的以人为本、经世致用诸方面。其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本保障是解放思想,重新审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主要是以审美文化学和审美社会学为主体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多方面的民族精神思考和人文人性探寻。他从国家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家庭等方面进行审视,所呈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和谐”、民族“和谐”和家庭“和谐”的文化追寻。而张恨水的“和谐”文化思想还包括他的“和谐”文学观和在文学创作上所追求的“新旧合璧”、雅俗和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有位哲人说过,一个民族,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打自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学生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这项活动的实施,可以说是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不会因为贫穷落后而灭亡,但是民族失去文化和精神后注定要灭亡。文化不仅仅影响人自身的素质,而且对社会和谐、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文化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没有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让世界所抛弃。  相似文献   

20.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