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因为韦韬先生(茅盾先生的儿子)所托,与黄山书社的新版《茅盾全集》的编辑高杨同志有了联系,其间我把我发现的茅盾从没有收进过人民文学版《茅盾全集》的文章和书信提供给出版社,使其全集更全.有一天,发现茅盾一封写于1946年给钱君匋先生的信,当时着实让我眼睛一亮,十分兴奋.因为我知道,茅盾与钱君匋虽然是同一个县的老乡,而且从上世纪20年代就认识并有了交往,作为装帧设计家的钱君匋还为茅盾在开明书店出版的作品绘过封面,深得读者和作者的喜爱,此后两人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但是,在以往出版的茅盾书信集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茅盾写给钱君匋的信,所以看到茅盾这封写给钱君匋的信,我感到十分兴奋.然而,我读过这封信之后,发现茅盾与钱君匋的友谊竟然已经到熟不拘礼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12月7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16封亲笔书信.由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叶子铭的夫人汤淑敏女士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顾林生主持捐赠仪式并向汤淑敏女士  相似文献   

3.
"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2001年12月9日,本刊编辑部收到了一封署名"一位困惑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迫不得已才给您写这封信的,我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乃是因为我心中有太多太多的困惑和迷茫,——我想得到您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1946年2月的一天,宋庆龄收到一封从美国的来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孙夫人: 我非常恭敬地写这封信给你。因为我对你有一个很重要的请求。  相似文献   

5.
刘庆会 《军事记者》2005,(12):61-61
在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存着两封信,那是《解放军报》社编辑老师给我寄来的退稿信。虽然4年过去了,但我把这两封信视若珍宝,一直珍藏着。因为正是这两封退稿信激励我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6.
2005年6月初,宁波晚报推出了《给子一封信》的征。不久,编辑部收到一封特殊的来稿,这是一位患白血病的母亲给三岁儿予预留的信。信的作叫罗南英,是青海省乐都县的一名女教师。今年3月,她被诊断为白血病后,慕名来到宁波市第一医院治疗,因付不起60万元的医药费,只好放弃治疗。6月26日,《宁波晚报》选登丁罗南英留给儿子鹏鹏的四封信,这四封信分别是她写给儿子懂事时、10岁、20岁和29岁时阅读的。  相似文献   

7.
1993年5月,受91岁高龄的顾毓琇委托,程君复教授从美国带回一批珍藏了六七十年的珍贵书信,捐赠给顾先生的母校清华大学。其中有三封是闻一多先生写给顾毓琇先生的亲笔信:一封信写于1922年,另外两封皆为1938年所作。信纸质地为竹木草纸,颜色微微发黄。信笺十六开,三封共六页。文字为小楷毛笔书写,自右向左,竖行排列。  相似文献   

8.
王蒙 《新闻世界》2008,(2):10-11
风风雨雨的1987年我收到过天才地(乡土)才兼人才鬼才的同行贾平凹兄的一封信,这是他给我的不多的信里的一封,他夸奖我说:“你不仅得了道,简直还得了‘通’……”  相似文献   

9.
1999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作为社庆活动之一,要征集本社的出版文物并陈列展出。在搜集文物过程中,总编室的同志告诉我,总编室存有一封胡乔木致顾均正的信。这封信的内容,早在1977年我到社时,就由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孟庆远向我们传达过,让我们学习领会,并在编辑工作中加以贯彻。但这封信的原件这次我才第一次见到。胡乔木原信是放在中青社的一个老式信封中的。原信写在中宣部的便笺上,共4页。同时还有李庚给蔡云同志的一个便条,便条上说“均正先生要求将此件复印两份,给一份他存,我看可以。老人把这封信看得很重,当作党的领导同志…  相似文献   

10.
听到茅盾逝世和恢复党籍的消息后,秦德君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也要求恢复党籍。但邓小平的亲笔批示,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作家茅盾的原名)在病危中,致信中共中央:"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3月27日,沈雁冰在北京逝世。我以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沈雁冰治丧办公室"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07年12月7日,上海市档案馆接收了由叶子铭夫人汤淑敏捐赠的16封茅盾写给叶子铭的亲笔信,这批书信是茅盾在1977年至1979年与时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子铭的通信,信的内容大部分是答复和解决叶子铭所提出的一系列学术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员这一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邹永利 《图书馆》2004,(5):36-37,40
“冷门儿高门槛”还在国内教书时,一名外语系女生找到我,说是要到美国留学,学习图书馆学,让我给她写封推荐信。在这个图书馆学专业招人疼不招人爱的时代,外系学生毅然选择它,作为自己的留学方向,令人感动。我欣然答允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博客和微博,他唤醒了社会对晋东南失修古建筑的关注,为有更多时间做抢救工作,他婉拒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等4家出版社的约稿计划,每发现一处濒危古建筑,就给国家文物局写一封信,至今已写了几十封,他说,"如果人一生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相信,抢救古建筑就是我要做的那件事"  相似文献   

15.
胡适苏俄情结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上半年,收藏界的一位朋友从嘉德拍卖公司买到胡适致王世杰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1948年1月23日,信中说:“前几天看了鲠生兄的一篇文字,我很感觉奇怪,故写了—封信,现由独立时论社发给五十多家报馆发表……”胡适在当天的日记中有“写信给周鲠生、王雪艇(王世杰字雪艇)”的记载,但是在已出版的胡适资料中,却找不到这封信的踪影,因此这可能是—封从未面世的轶信。  相似文献   

16.
一封催人泪人的读者来信陈惠明(襄樊日报社副总编辑)11月6日 中雨上午在办公室审完要发的稿件,我赶紧分发通讯员来稿.蓦然,一封读者来信的标题抓住了我的眼睛:《少女家贫难圆大学梦,独到异乡打工实堪怜》.我从头到尾读完这封信,已是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7.
去年到县区检查工作,有幸在会宁县档案馆看到了两封珍贵的信件——宋平同志 1984年 10月和 1987年 1月写给甘肃省造林模范郭富山的两封亲笔信。关于郭富山的事迹,以前我曾有耳闻,读了宋平同志的信,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虽说是两封普通的信,但却寄托着一位党的领导干部对改变旱塬面貌的期望,它记述着一位省委书记与一个普通劳模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友情。言谈之间县区的同行给我讲述了当年这两封信的有关情况。   还得从 1973年说起。那一年,位于陇中的会宁大旱,山上无草,地里无苗,群众生活特别困难。周总理听了宋平的汇报后,派了以…  相似文献   

18.
书信留真情     
我的家庭档案里弥足珍贵的就是那79封书信。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年代久远的一封信,是1986年12月12日表姐写给我的只有1页的平常家书。那时表姐刚上初中一年级,我还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众多表兄姐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传播时代,独家新闻更多依赖于独特视角和独家策划。去年10月,《杭州日报》热线新闻版从两封外省小学生表达他们对打工父母的思念之情的来信中,触摸到和谐主题下的独特视角,策划了“请读者们来给这两位小朋友回一封信吧”系列报道,在省内省外媒体、市民中引起较大反响。这个系列报道由平淡无奇的小线索“顺藤摸瓜”,展现了社会和谐主题下城市民工——留守儿童这一困难群体圈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20.
从一封信想到的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卢小飞9月24日下午,我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老党员平杰三同志写的。信中说:“送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您在党的十五大开幕及闭幕式上对我的关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祝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这是一封短信,但拿在手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