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力资本对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证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诸要素对其职业地位获得机会与职业地位获得质量的影响不同。外貌条件、所学专业只对大学毕业生地位获得机会有显著影响;而工作经历、工作能力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地位获得机会和获得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校必须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综合性人才,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高度重视劳动力市场建设,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才能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和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水平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和辅助功能。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培养人才的崭新模式,如何建立起适合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毕业生贡献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助益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二是“大学生村官”工程将会极大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发展;三是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创自己非凡潜力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毕业生贡献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助益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二是"大学生村官"工程将会极大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发展;三是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创自己非凡潜力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5.
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管理类和经济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发现,三个群体均认为就业能力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人单位认为,沟通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往届大学毕业生认为,就业能力高低决定其初次就业成功率和初期就业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观点相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往届大学毕业生普遍高估了自己的就业能力。三个群体均认为本科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就业能力提升需要大学生本人、高校、用人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几方面的配合。  相似文献   

6.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必须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优化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以及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毕业生质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而实现大学生产品的供给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达到平衡,逐渐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就业能力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意味着可以在社会竞争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同时也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就业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更加适合自身的职业需求,对企业未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具有系统的就业能力,更加满足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我国政治、文化、经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的培养是帮助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基础教育。文章对其意义进行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系统化培养的思想与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校园"潜在"教育环境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集中反映.大学生在大学里除了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将习得一定的价值观、信念等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品质,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不同学校的大学毕业生精神风貌各不相同,同一学校不同年代的大学生精神风貌也不尽一样,其根本原因是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环境.大学校园"潜在"教育环境是大学校园教育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往往被教育者所忽视.事实上,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德国虽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学生的失业率却相对较低。通过分析德国大学以及政府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希望对我国提高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息息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体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高等教育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高等教育体制的认可度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评价不太高、满意度偏低。因此,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就必须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一是要健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二是要创新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三是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探讨现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得出主要原因为大学生主观预期偏高,高校调整滞后、指导作用不强,国家就业政策欠完善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降低过高期望值,高校应增强调整和指导性作用,国家应完善就业政策、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失业的政府保障模式与市场保障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学毕业生面临失业风险,政府保障与市场保障模式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失业时遭遇的暂时性经济困难,两类保障模式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互补的作用。政府有责任推动这两种保障模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和建设在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是高校对大学毕业生的质量进行的全面评价也是社会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参考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SPSS聚类分析功能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的评价方法,从教育统计学的角度探索高校大学生就业咨询新途径,为教学管理改革提供参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杭州市政府向在杭高校应届毕业生发放总额上亿元的教育培训消费券。此项政策在大学毕业生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政府应及时评估和调整政策,与高校、社会机构联合行动,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大学毕业生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6.
郭敏  张嘉丽  李茹 《时代教育》2012,(23):78+80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多,削弱了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因此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不免产生许多的心理问题,比如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大学毕业生作为国家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发展,还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本文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及其原因出发,谈谈如何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业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培养方式的欠缺、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差等。当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应用型大学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有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应用型大学建设将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用型大学建设将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实现毕业生的准确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受调查的大学毕业生毕业第一年年薪、社保情况、工作满意度和晋升空间这四个符合大学生就业质量测量的指标进行测量,并了解其在大学期间对人力资本的积累情况,进而分析其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通过调查,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大学生来说,著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高于一般高校。(2)学历依旧是大学生质量的重要影响。(3)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文章的特色之处在于对不同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各因素对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机理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提升其就业满意度成为高等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试图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导引作用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与本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与特色紧密结合。浙江民营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与优势,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的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应适应浙江经济发展的这一特色与优势,把民营经济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无论是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大学毕业生本人、民营企业等在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方面均存在种种不适应性。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拓宽这一主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力,这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一、浙江民营经济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