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天台宗教派的历史渊源出发,用吏实理出了五台山天台宗的发展与兴盛,多是得力于河南籍的天台宗高僧的弘法论道,二者之问相互吸收,最终大大推动了五台山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在唐代的普及,道教所追求的虚无缥缈的仙境,道教的志慕山林、隐形遁栖,道观的香雾弥漫、仙乐齐鸣,都极大地影响到唐代“桃源诗”的创作。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唐代“桃源诗”的兴盛,促使桃源的意蕴发生新变,促成了“桃源诗”浪漫洒脱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孟浩然、李白都曾久慕越中、天台山水风光之奇秀,文物古迹之繁盛,而千里跋涉,畅游胜地,留下了为数可观的作品。然二人来游的动机、途径各有不同。孟浩然是在厌恶京城风尘之后,为排解胸中烦恼而来;李白则是在初出巴蜀,于江陵遇到司马承祯之后,欲奋发进取,寻求进身之阶而来。越中、天台素以自然风光、佛道宗教,尤以佛教天台宗、道教领袖司马承祯影响为巨,且多种仙窟宅,为历代名士逃隐之渊薮而见称于世。孟、李千里来游,可窥此地魅力之一斑。  相似文献   

4.
作为极具中国特色、富有思辨色彩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在跨文化交际方面显示出了非凡的潜力。在欧美国家,随着佛法的弘传,不少天台宗僧人、学者以及一些民间居士、出版人、网络建设者,正将天台种子不停地播撒在异域的土地和民众的心田。从天台宗在欧美的传播方式来看,主要有天台宗道场的创设、学者研究与宣讲、网络传播等途径。  相似文献   

5.
天台宗是我国第一个,将音乐融入到佛教仪轨中的佛教宗派[1]。佛经思想的传播和发展离不开佛教音乐的影响。天台宗佛教音乐在我国佛教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天台宗佛教音乐的概述,萌生,发展过程和对佛教传承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对天台宗佛教音乐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唐朝中后期,佛教和道教达到兴盛,儒学受到佛道两家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佛教。李翱继承韩愈的道统说,明确提出了反佛的主张。李翱对待佛教的态度是在坚守儒学的立场上,对佛教进行"辨而排之";在对佛学的心性思想和方法分析、吸收的过程中,提出了"复性说",为儒学的改造和完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智顗生前的助手及其圆寂后的接班人,灌顶在天台宗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可以说,天台宗创始于智顗,但却成熟于灌项,这有三方面的表现:他将智顗一生所宣讲的“天台学”整理结集成文字流传后世,使天台宗有了自己的文字经典;他为智顗集史作传,使天台宗有了自己的教主;他将还不太为人所熟悉的“天台学”与当时在社会上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涅槃学”进行融通,引导大批“涅槃学”的信徒皈依于天台宗,使天台宗有了自己的组织体系。这最后一个方面体现了灌顶在佛学上的创新以及对智顗的超越,并最终使天台宗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既有理论体系又拥有较多信徒的有组织的佛教宗派。  相似文献   

8.
安阳地处中原,文化先进,从东汉起,佛教已经传入,道教也已产生.南北朝时期,佛寺僧众已有习武之风.从隋唐到五代,安阳佛教兴盛起来,道教也有很大发展,灵泉寺成为"河朔第一古刹".宋金元时期安阳佛教和道教进一步得到发展.明清时期,除佛道两教得到继续发展外,天主教和伊斯兰教也传到了安阳.  相似文献   

9.
项敏 《台州学院学报》2012,(2):10-11,17
近代以来天台宗在东南亚的传播,主要有法师南渡各地进行弘法,建立或借助佛寺、学院、佛教会等传布天台教义,以及与港台、欧美等地天台宗事件相互联动等途径。同时,东南亚各国僧众近年来陆续来华参访与研讨,成为天台宗传播的另一种方式。百余年来天台宗僧众的努力,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海内外天台宗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讨了柳宗元的净土宗、天台宗教派观,这是柳宗元佛教思想的组成部分.柳宗元以儒统佛,对净土宗、天台宗有自己的阐发,从中我们可以知晓中唐时期士大夫的佛教教派观之一斑。对于今人冯友兰、孙昌武等人的有关观点,也表达了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1.
天台山文化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台州儒家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比较独特的复合型名山文化格局。顾欢、智顗、司马承祯、张伯端、朱熹等代表性人物对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十几年对天台山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佛教对于中国而言本属外来文化,自两汉交际传入以来经过漫长的岁月,时至唐朝已经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贯通,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唐佛学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一个巅峰,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唐代大多数的帝王都对佛教采取了扶持利用的态度,而武则天的崇佛则最为明显。身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不仅大力发扬佛教,还将佛教与自身政权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佛教经典为自己的统治增添合理性依据。华严宗的创始人法藏就是在武则天的一手扶持之下,建立起了华严宗这一重要宗派。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虽是社会动荡的时代,却营造了宗教信仰的丰厚土壤和社会氛围。南朝宋齐梁陈前后相沿,传承中原文化传统,在佛教之外,道教也十分兴盛,南迁的士族大姓大多奉天师道教,天师后裔在龙虎山传天师道法,又有上清、灵宝、茅山诸派并出。南朝上层知识分子的大量参与,对较为粗陋的民间道教提出了改革的要求,有识之士陆修静、陶弘景改革南朝道教,促进了南方道教的官方化发展。道教的发展催生了国家管理道教制度的产生,梁武帝仿照当时的僧官制度,始设道官"道正"一职,已是较为成熟的官任道官。南北朝时道馆制度建立,作为宫观主首的馆主、坛主等,也是官府设在宫观的基层道官。南朝道官制度开创了国家道教管理的新模式,对后世道官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论肇始于《周易》,成熟于唐代。而处于之间的刘勰对审美意象论最终铸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刘勰生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耳濡目染中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而对其文艺美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道两家。本文从意象本体论、意象创构论以及对唐代意象论产生的影响三方面对刘勰的审美意象论作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5.
唐代尽管出现过唐初重道、武后重佛、中唐儒佛对抗、晚唐排佛重道的此起彼伏的社会思潮,但三教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并行存在、各自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包容性特征,直接促使唐人形成充满活力的艺术创造精神。这种艺术创造精神表现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方面,则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喜人景象: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产生了以韩愈为首的"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与初唐陈子昂高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的文学革新精神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横贯全唐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有效发挥了"诗教"的社会功能;在道家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唐代士人在"兼济"无望的情况下,遂选择了"独善"的避世归隐之路,他们遁迹山林,神游云霞,其诗歌想象之丰富奇异,意象之瑰丽神妙,意境之凌虚飘渺,将浪漫主义的诗学精神推向了新的境界;在佛学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式的佛学——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形式与"当头棒喝"的"顿悟"意念,直接渗透到唐人诗歌的艺术中。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白话小说往往儒道释三教观念并存,作品援儒入佛,宣扬忠孝,意在借助中土传统伦理观,搭建中土受众对佛教文化的心理接受平台.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道教"一词属于公共词汇,基本含义乃是"教化之道""道德教化""关于‘道’的教导、教义""‘道’之教说"等,"教派"含义并不明确,宗教性比较淡薄,词性为名词或动词,其具体的对象指谓存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战国时期墨家用来指称儒家,元明时期又可以指称理学,东汉后期的汉译佛经中用以指称佛教自身、佛教教条、佛教所称外道。东汉后期的道书中开始出现"道教"用例,但是难以信据。南北朝时期在世俗文献及佛道论争的文献中开始出现"道教"与"佛教"对举的用例,但是"道教"一词并非宗教道教的专称。隋唐以后的道书及世俗文献、儒释文献中开始倾向于将"道教"一词作为宗教道教之称,但是亦非宗教道教专称,其他义项及用例并未废止。  相似文献   

18.
宋代,佛教出现了“三教合一”、“融会诸宗”的趋势。天台宗也难免受到这股潮流的冲击,天台山外派的源清著《十不二门示珠指》、宗昱著《注十不二门》,他们用禅宗和华严的“直显心性”、“一念灵知”来阐释天台的纲要之作《十不二门》,主张“真心”观。知礼为了救天台教观一家之“正义”,著《十不二门指要钞》,主张“妄心”观。并指出山外派二书是受了禅宗和华严异说的影响,违背了智额和湛然的本意,必须予以肃清。知礼的《指要钞》洋洋万言,这里仅对它的核心理论作点指导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政治与宗教在我国历史上有如一对孪生兄弟 ,统治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扶持宗教 ,宗教为政治服务 ,政治又为宗教尤其是道佛两教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环境。唐武则天时期 ,继泰山封禅后 ,嵩山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武则天的推崇 ,成功实现了嵩山封禅 ,道教、佛教极为兴盛。此后 ,嵩山的地位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