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家法律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毓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6(6):7-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我国长达两个余年的封建社会有重大影响。本文从礼法、立法、司法三个方面对儒家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作为一名法学家,西塞罗继承了古希腊的法律思想并结合罗马的现实政治形式构建自己的法律思想体系。其法律思想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其法律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分析其法律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基本内容及学习法律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而且对我们当前的法律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佩君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50-51
儒家法律思想以"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思想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更深刻地体现于法律制度当中。在推进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对儒家法律思想,要认真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人才观、重礼治、仁“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包拯的法律思想,并被付诸他的法治实践。惟透视他的吏治实践和法律思想所表露出的博厚而又富于时代特色的懦学内蕴,我们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和评价包拯其人。笔曾就“中正慎罚”是包拯法律思想的重要特征作了初步探讨,本则进一步从包拯法律思想与懦家学说的渊源和关连融合的层次上,对其深厚的思想内涵试作挖掘。 相似文献
6.
受时代大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修养不够、思想境界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行为规范较差等现象。荀子提出“礼”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依据、“法”是治之端及礼法互为依靠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通过法律调节控制人们的行为,对于我们创建和谐校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岂之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1,17(3):30-33
法律虽然从道德中分化出来乃至与道德分离成为独立的学科,但是由于两都属于社会公共规范体系,所以在很多方面有交叉点和重叠点。法律的前提和基础离不开道德观念、道德标准;对法的解释和实施以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为范围;判决、辩护、推理、程序设定等全部过程都与伦理价值观有一定的联系;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可信度也受道德标准的影响,研究中外历史上法律与道德兼融的思想资料,可以得出如下启示;道德伦理是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所有违反法律的行为都不合伦理规范,因此,对社会成员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与道德伦理教育并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兼融并用。道德伦理的生命在于知行合一,道德伦理道德是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不是用来对付别人的;而个人是否遵守道德伦理,需要整个社会的监督,道德强调自觉性,道德教育应避免枯燥的说教方式,应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阐述,使道德成为可爱可亲的东西,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8.
9.
王亚迪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3):39-40
作为"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学派,儒家思想支配了中国古代法律几千年,渗透于古代、近代的立法、司法活动,也影响了当代法律的思维方式。本文拟通过对其基本内容的阐述,分析其对中国当代法律的影响,着重其积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杨华双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2):78-81
儒家思想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其中某些主张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解读儒家思想中关于法律的主张和观点,以图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修建军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1):1-4
通过先秦时期儒法地位悬殊差异的比较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学官学化失败的原因。认为先秦学官学化失败不是偶然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儒家的超前性特质所决定的。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只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和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吕胜男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126-128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正宗和主流,由此而形成的儒家文化,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礼仪、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尚书》作为经典文献,在承继并传播儒家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陶海洋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1,22(1):76-79
特定的文化,在不同时期可起到不同的历史作用。今、古文之争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今文经学多以经世标榜。而湘军人物倡导的经世理学与曾常起历史进步作用的今文经学迥异,了解他们与近代史开端时的重要人物龚、魏诸人在文化取向上的异同,于今人学习近现代史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周良发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8-62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在中国大陆的泛起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当前的儒学复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众说纷呈、多元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的勃兴,人们为儒学的未来前景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庆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与干春松的“制度儒学”。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现实可行性,但它们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15.
陆凤贤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45-47
国家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看教育;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关键看师德。师德的提高,不但靠师德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更要靠教师从思想源头上加强理论修养以提高对师德的认识。而儒学精神对此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启发式教学观不仅以其创立之早而为世人所瞩目,而且也以其依据的坚实思想基础,系统地实施原则和方法而成为中华民族教育思想的瑰宝,现代教学可以从中得到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17.
许丙泉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3):52-55
孔子的儒家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人们对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视也说明它仍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的生活仍有着重大的影响,并将继续成为指导我们行动的精神力量。孔子儒家思想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人性的一些基本要求,即人必须要有精神追求,同时也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精神的超越性。但我们又要进行理性思考,努力克服孔子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任永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4):64-65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努力和人的道德精神的修炼,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色彩。在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要注意发掘、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汲取儒家人文思想精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孙炜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55-57
公元前221年秦吞并关东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为了加强统治,秦统治者强调用法家治国,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然而,法家思想的局限和统一手段的不合理造成了秦朝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冲突,这一冲突以法家思想和非法家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历秦朝社会之始终而存在,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高建立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12-15
在唐代,由于统治者实行开放的治国方略,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并存的局面。但佛学的思辨性和修行的简便化以及佛教的发展,构成了对儒学发展的挑战。中唐时期的士人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佛学对儒学发展的危害,展开了对佛学的猛烈批判,韩愈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韩愈本着儒家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以儒家思想的卫道者自居,拿起了恢复儒家道统这一批判的武器,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即使为此坐贬,也矢志不渝。他在贬谪期间仍积极传播儒学、力行实践,为捍卫儒学的统治地位以及儒家思想的南传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