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新学科,在中国也可谓一门崭新而又稀有的科学,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就写了一本《文艺心理学》,但那是一本通俗地解说美与美感的著作,“是一部介绍西洋近代美学的书”(朱自清《文艺心理学》序)。因此,严格地说,这还不是“文艺心理学”。近年,还有不少学者涉足这个领域,写了若干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但“文艺心理学”到底是心理学的分支,还是美学、文艺学的分支?抑或是“文艺”与“心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美学思想论纲张大明朱光潜是现代美学大师。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变态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等。他的美学体系及其特点,他的美学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3.
[作者档案]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著译丰厚,其代表性专著《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都是融贯中西的经典。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和俄语,翻译了大量西方美学专著,最主要的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莱辛的《拉奥孔》、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维科的《新科学》,为我国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道路。他提出“美是主客观的辨证统一”的观点,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建立做出重要贡献,被誉为“美学一代宗师”和“美学老人”。  相似文献   

4.
专家介绍     
刘伟林教授,男,广东新会人.1939年8月出生于香港.1964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一直在华南师范大学任教,1991年晋升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全国喜剧美学研究会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广东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刘伟林教授培养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为本方向和中国近代文学、外语系英美文学方向研究生讲授《美学原理》、《艺术概论》、《马恩文艺学》、《西方文艺学》、《文学研究方法论》、《黑格尔美学》、《文艺批评学》、《中国古代文艺学原理》、《中国文艺心理学》等课程.主编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获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二等奖,文、理科版在广东省亦获多次奖项.本人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国家教委科技司奖励证书和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荣誉证书.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古代美学本体论系统的建立 陈望衡先生的新著《中国美学史》,以其开阔的学术与历史视野,在深层次上拓展了中国美学史的建构视域;同时以其深厚的哲学和美学根底与新颖的理论建树,在理论上深化了中国美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翻译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有"美学老人"之称。他学贯中西,刚毅睿智,学问人格备受世人推崇。他不仅在美学研究领域成就斐然,留下了《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等重要著作,而且对社会和人生问题颇为关注,极负责任。他除了自己做人认真,还十分关心青年人的成长。可谓在为...  相似文献   

7.
<正>我校文学院皮朝纲教授的"禅宗美学三书"———《丹青妙香叩禅心:禅宗画学著述研究》、《墨海禅迹听新声:禅宗书学著述解读》和《中国禅宗书画美学思想史纲》,已分别由商印书馆、上海三联书店和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前两书,主要是为中国美学史(含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研究,特别是禅宗美学史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同时,试图对禅宗画学思想、禅宗书学思想做横向的理论概括,并勾划出它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公认的,然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是否有完整的体系,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地位如何。却是国内美学界尚研究得很不够的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同志对金圣叹、王夫之、叶燮等的美学思想评价很高,而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却重视不够,没有能给以应有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其实这是很不公平的.产生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的原因,当然与对《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体系缺乏深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叶朗同志新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的一章。《中国美学史大纲》是叶朗同志多年来从事中国美学史教学和科研的成果。书中不仅论述了古代大哲学家的美学思想,而且涉及音乐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诗歌美,学、小说美学、戏剧美学、园林美学等各个方面,经过对大量繁杂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提出了一和列新的论点。全书共二十五章,约四十七万字,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在年内出版。人们早就期待着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专著。《中国美学史大纲》的出版,必将引起学术界、文艺界、读书界的广泛注意和极大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的几千年文化发展史中,关于文艺心理学,虽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在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却有许多文艺心理学的思想资料,有待于后人去开掘、利用。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散见于各章节的一些片言只语,或直接、或曲折地表现出有其较丰富的文艺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并且其中有不少见解,是光辉无比、灿烂如  相似文献   

11.
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几乎都把它视为一部纯碎的文学理论名著,忽视了它的美学价值。而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则多以为中国传统美学体系尚未形成而到西方去寻找美学之根。有见于此,本文拟从《文心雕龙》美学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它对人文哲学、的超越与体系性超越三个方面,论述《文心雕龙》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集大成的标志。目的在于为中国传统美学找到自己的根系与家园。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适应时代的改革浪潮和文艺学、美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的需要,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于1986年11月16日在中山大学成立.美学家、文艺心理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一帆任会长,文艺理论家吴世枫,美学家、华南师大学报副主编刘伟林任副会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美学史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本认为:(1)中国美学史不仅是哲学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而且也是审美艺术史、审美化史和审美风尚史的研究;(2)范畴和命题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3)研究中国美学史,必须以研究主体自己的思路对历史事实进行重构,以达到与现代美学的思维性沟通,从更深层次发掘中国美学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武涛 《现代语文》2004,(10):7-7
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生于安徽桐城。幼年时在其父的私塾读书,随后进入新式学堂学习,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并被选送进香港大学学习。毕业后在中学教书,不久赴英国读书。赴英之前,写下了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笑》。在留学英国期间,发表《悲剧心理学》。1933年回国后,发表《诗论》,进入北京大学任教,1936年发表《文艺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继续翻译黑格尔《美学》一书,并编写《西方美学史》。1979年又发表《谈美书简》。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第一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现代科学的高度,对《文心雕龙》如何运用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象、三段式思维,经验概括与理性思考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纵横比较与系统把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研究方法建立其体大思深的文学美学理论体系作了具体的剖析,从而揭示其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先生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上个世纪80年代便有《慧能、〈坛经〉与中国美学》、《六祖"革命"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完形》等文面世,90年代又有《静默的美学》(合著)、《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等书出版。先生一生的主要兴趣是研究中国美学特别是禅宗美学。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聆听  相似文献   

17.
胡健的《中国审美意识简史》从审美与历史融合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审美意识的变迁,其美学思想与审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克服了中国美学史写作中的重美学思想史或重审美文化史的偏颇,使这部著作成为了一部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国美学史。正因如此,这部《简史》才显得形神俱全,"简要"而不是"简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美学史和中国美学理论的研究,近些年来正日益走向深入。先秦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发生的源头,由于研究对象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在研究的角度上,或是局限于对先秦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或是对出土的艺术物件进行说明,而在理论的深度阐发方面却往往显得相对不足。而邹华的《中国美学原点解析》(中华书局2004年11月出版)则从“审美意识”入手,以逻辑范畴为纲,展现了先秦美学动态的历史进程,对中国早期美学发生的秘密进行了理论的解答。  相似文献   

19.
“彦和之《文心雕龙》,亦多胎息于陆。”(《藻川堂谈艺·日月篇》)邓绎的这一说法,因较确切地道出了相距两百多年之远的陆机和刘勰之间存在的实际联系而早已为世所公认。就陆、刘的艺术思维理论来看,不乏独到见解。他们之间有同有异,有继承有发展,开了从哲学向美学、文艺心理学嬗变的先声。 艺术思维被作为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只有在文学、文艺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从混沌的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从一定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在美学史里我们所研究的就是美学本身,美学史本质上就是美学这门科学.事实上,对于美学史的研究是不能离开对于美学的研究的,对于中国美学史的一般方法论的研究,也是不能离开对于美学的一般方法论的研究的.因此,我们就把中国美学史的方法论与美学的方法论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但我们所要着重考察的乃是它们的一般方法论而不是它们的具体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