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争。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及社会思想渊源,他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虽然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受到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批评与质疑,但在今天,这种教育理论依然有很多积极因素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挖掘。  相似文献   

2.
杜威教育思想的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以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身份在上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历史舞台,扮演了重要的教育思潮的变革和推动角色,也成就了杜威在现代教育阵营中的核心人物地位。在以往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杜威的教育哲学观、教育过程观以及杜威基本思想解读为主,认为杜威是儿童中心主义的代表,其教育思想属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本文试图再次从杜威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入手,呈现杜威教育观念中基于民主社会构建的社会本位教育价值观,即基于社会有机体解释模式的教育起源论、作为社会进步的系统保障的教育功能观、积极社会建构的教育目的取向、社会本位取向的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通过剖析杜威心目中的“民主主义”特征,以及“民主主义”与“民主社会”中教育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其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性质;接下来分析了杜威是如何引入“连续性”原则来击破构成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哲学认识论基础的“二元论”的。综合上述两方面,从而可更深入地透视杜威民主思想与其教育目的观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4.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外部强加的;着力于教育的现时性;注重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其教育目的观对我国的现行教育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杜威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产物,因此,杜威特别强调达成目的的手段—儿童中心。也就是说,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不存在一个“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的问题。因为“儿童本位”与“社会本位”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杜威以“反弹琵琶式”的论述求索教育目的,实则是希冀通过“更加民主”的教育去实现“更加民主”的社会这一旨归。  相似文献   

6.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肖丽芳 《时代教育》2009,(8):152-153
教育目的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我国一直以来坚持社会本位论.生命的提升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论,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场域"观,论证了这正是教育场域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论杜威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含的“经验人”假设的人性理论及其哲学基础,并且考察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教育过程观和教学论等教育思想与这一人笥假设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民主主义信念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论支柱和思想支柱。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当今,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烈呼吁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现有的课程观,实现课程观的新转向。实践课程观正是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既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又是超越。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1.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俊和 《外国教育研究》2005,32(2):26-28,72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过程以外无目的,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教育活动之中。在民主制度下,由于不同的个体拥有各自特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才能训练每个人养成有秩序地促进社会变迁的反省习惯。因此,我们对教育目的应从现实与未来两方面进行认识;教育目的的制定必须考虑青少年心理的适应性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教育目的不应仅仅保存与传递现有的社会理想、价值观,或再现过去的社会状态,还必须具有对流行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评析和批判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The Laboratory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founded by John Dewey in 1896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schools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Its history, and specifically its sudden end, is still of general interest. In sympathy with Dewey, most historians tend to put the main blame for the tragedy on University President William R. Harper who—by refusing financial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seemingly harassed Dewey out of office. A new look at archival sources reveals a different picture. The main point of contention was not bureaucratic matters between Dewey and Harper but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between Dewey’s wife Alice and the faculty of the school who complained bitterly about her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incompetence as principal pushing the school on to the brink of disaster. Because of the extreme pressure exerted by trustees, colleagues and faculties, Harper could not help but ask Alice Dewey for her resignation. Given his own inability to manage business affairs, Dewey quit his job, too, in April 1904. Without his wife as principal, he saw no chance of realizing his educational ideas and left Chicago with a sigh of relief, freeing him forever from the unloved burden of administrative duties.  相似文献   

13.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人趋向完善,完美,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既是人的主观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杨凤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5):78-80,120
以人为本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他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内容以及教育的方法等方面的论述和主张体现了他的人本教育理念。杜威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给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批判思维可算是20世纪英美世界主流的教育目的,同时反映了西方知识论的理性传统,以及道德论上的尊重人的康德启蒙传统。大多数学者都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批判思维是因应现代社会快速变迁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杜威、彼得斯都曾严谨地从哲学立场检视教育目的之探索意义。美国马克佩克从知识的条件证成教育蕴含批判思维,西格尔则从尊重人的原则、自足性作为成人生活预备、引领理性的传统、批判思维与民主生活等四个维度来证成批判思维作为教育理想。西格尔的论证是建立在理性、自由主义的氛围之上,这也引起了部分政治哲学家的反思,即民主社会是否可接受少数族群进行非批判思维的教育之提问。史特图与史贝克归纳了批判思维涉及民主社会的三个主题:政治体制与合法性、自由政体架构与善的概念、善的概念与其内在价值,一一加以检视,二氏认为支持性论证可以说明一、二主题,福祉论证较支持性论证更可涵盖,但仍未能完全证成将批判思维视为第三主题的内在价值。主流社会在推展批判思维之余,若少数族群没有违反重大社会共通价值且没有限制其子女参与主流社会,宜适度尊重其教育价值观。综合来说,批判思维对于非认同自由主义社群仍是可欲而非强制的教育价值。哲学论证,可以丰富教育概念的讨论,有助于体现批判思维的精神及理解其可能的限制,也具有教育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鑫 《成人教育》2014,34(9):33-35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终身学习理论,其教育本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与终身学习思想联系密切。基于对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内涵的探讨,揭示其对终身学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外教育目的的梳理,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完全融合,根据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情况,认为民主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不可割裂,两者统一于儿童的具体生命。虽然教育归根结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是为社会培养人,但要以儿童具体生命的成长为基点。儿童生命具有的基于自由本性的超越和生成特征,为以儿童具体生命作为教育目的的基点提供了依据。基于人性的教育目的使教育在成就儿童的具体的个性化生命的同时,也迎来了社会的盎然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