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孔融     
<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乎者……”因而有所谓“建安七子”之称。其实,孔融的年辈最高,比曹操还大两岁。他在《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中说“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可以证明·而且他不象其他六人那样都是曹氏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胡应麟说:“文举自是汉臣,与王、刘年辈迥绝,列之邺下,其义未安。”曹丕之所以把孔融  相似文献   

2.
<正> 孔融与曹操同时人,字文举,曾经做过北海相,世人习惯称他孔北海,是建安七子之一。据《后汉书·孔融本传》说魏文帝曹丕曾“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辄赏以金帛,所著诗颂碑文议论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后来《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直到明张溥  相似文献   

3.
曹操大力延揽人才,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但也要看到,曹操本人“明经好学”,清楚人才在社会进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所以他一定程度上能真心礼遇文士,善待和重用他们,发挥他们的才干。对于他杀害孔融等人,在谴责他以外,还应该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从思想抱负和章风格等方面入手,剖析了孔融在“建安七子”中迥异于其他六子的特殊性,强调指出孔融实为“建安七子”中的“异类”。  相似文献   

5.
判断一个人主要应该看其行而不是听其言。历史上对孔融的定位争议较大,而出发点恰恰在于许多人只根据孔融的片言只语。笔者根据孔融一生对亲人、朋友、汉献帝和曹操等几个主要对象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看到的是一个严守礼教的孔子后裔形象。  相似文献   

6.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刘表的重用而郁郁不得志,这种心情在他的名作《登楼赋》和《七哀诗》(其二)中都有生动的抒发。二○八年他离开荆州归顺曹操,受到曹操的重用,被辟为丞相掾,后迁军谋祭酒,从曹操西征时还拜为侍中(侍从帝王左右,出入宫廷的官)。那么,王粲何时担任侍中的呢?  相似文献   

7.
古人对孔融文集中三首六言诗真实性的质疑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语言风格和对曹操的情感倾向两个方面。亦有当今学人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确定其为伪作。仔细分析,以上这些质疑或判断都缺乏依据。三首六言诗的内容与孔融生平和历史事实并无出入;诗歌语言平凡浅近有因可寻;诗歌称赞曹操功德,与孔曹之间的关系也不相矛盾。  相似文献   

8.
曹操曾擢用大批士族地主进入他的统治集团。如汝颍荀彧、荀攸、陈群、王粲、河内司马懿等人,都先后被曹操委以重任,成为他统治集团的中枢人物。然而,曹操又杀了著名士族孔融、杨修,逼死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彧。这些矛盾的现象表明,曹操与士族地主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存在尖锐的对立。揭示他们之间这种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是研究曹魏政治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汉代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作品原集久佚,目前对于其集中所收录的三首《六言诗》,自明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他人伪托之作,其二认为是孔融所作。笔者据《六言诗》三首所载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孔融生平事迹。可以推定此三首《六言诗》非孔融所作,当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0.
孔融(153——208)字文举,为“建安七子”之一。相传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此)。孔融七世祖孔霸,做过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他的父亲孔佃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虽然十岁时就死了父亲,但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史上的“建安七子”,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一个著名文学群体。对于这七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俞绍初《建安七子年谱》曾进行了较系统之考察,有利于对其人其作的全面研究。但其中如关于孔融的生卒年、王粲曾“随军江陵”、徐干等人“预赤壁之役”、“军谯”的具体参与者、孔融与祢衡的交游、徐干著《中论》的时间等之认识,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疑点,现将其进行了重新考察,有利于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要想当然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其义,问孔融事出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人便用"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东汉末"天下大乱,群豪并起"的年代,曹操曾连下三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表面上看,"才"是曹操用人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曹操十分注重政治上的"忠".当一度被曹操视为人才而委以重任的荀彧不为其所用、政治上表现出不同见解时,就被逼自杀.可见,所谓"唯才是举"只不过是曹操为了壮大实力和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采取的一种战时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林影 《新读写》2013,(10):16-16
“骨头”,一个坚硬的词语,有了骨头,就有了支撑一个人需要骨头,一个民族需要“骨头”,同样,文章也是需要“骨头”的。东汉末年,“三曹”(曹操、曾丕、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诗风慷·既激昂,刚健有力,个性强烈,就给中国文坛留下了“建安风骨”。  相似文献   

15.
<正>提到英雄辈出的东汉末年,就不得不提及曹操,我们暂且不说曹操的政治功绩,单是那斐然的文采就值得我们仔细体味。曹操(155-220),字孟德,作为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还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共同缔造了“建安风骨”的独特文学风格。他们的诗歌普遍采用五言的形式,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苍凉遒劲的特色著称,被后世尊为典范。  相似文献   

16.
谢榛与李攀龙"绝交"始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榛被削名“七子”和与李攀龙的所谓“绝交”是后七子内部的一桩著名公案。五百年来一直为文学史家所关注。其始末缘由虽众说纷纭,但历来同情谢榛者为多,以为李攀龙等人党同伐异、欺凌布衣,继而大张挞伐。事实上,李、谢的决裂是由一系列事件引发的,其中的是非恩怨十分复杂。根源则在于以“山人”身份干谒的谢榛倔强自负,与诸子时起冲突,又二三其德,作出了一些不够光明磊落的举动,遂激起众怒,李攀龙最终贻书示绝。但实际上,此后诸子与谢榛之间的交往并未中断,李、谢之间还多有书信诗歌往来。  相似文献   

17.
在建安七子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孔融了。相比陈琳、徐干、阮籍等其他六子,孔融的一些故事广为人知,流传了千百年,其中最著名的是“孔融让梨”和“羞耻陈炜”。“孔融让梨”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家都很熟悉了,下面我就来讲讲“羞耻陈炜”这个故事吧。孑L融十多岁时,因为勤奋好学、刻苦上进,便已才华横溢。一日,他在友人家中作诗赋词,一个在当地也小有名气的文人陈炜走过来旁听。孔融念完自己的新诗,陈炜笑道:“十岁的童子,二十岁的才子,三十岁的庸人!”孔融的友人们有些恼火,想与陈炜理论,  相似文献   

18.
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存诗可信的仅两首。其中《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是他政治态度和思想变化的言志之作 ,历来却被误导为文字游戏而忽视。从研究孔融生平经历的文献价值和诗体发展的文学价值方面解读《离合诗》 ,以期引起对孔融及其诗作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孔融让梨”是古代中国人教育幼儿识礼的经典例子。  相似文献   

20.
“建安七子”,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指生活在汉献帝建安(196—220)时代的七位著名作家。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场、刘桢。刘勰对他们都有评论。刘勰对作家的评论,往往三言两语,抓住要害。十分精采。这样的例子很多,他对“建安七子”的评论就是其中一例。孔融气盛于为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