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陈巍  汪寅 《教育研究》2015,(2):92-101
镜像神经元是近二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发现,近来国内有学者试图以其为基础建构一个所谓的"镜像教育"方案。然而,通过系统回顾与剖析相关领域的众多争议及其科学性误解,发现该方案不过是神经教育学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新"神经神话"。究其根源,教育学领域中科学沙文主义与常识自由主义这对孪生文化之间的内在冲突滋生了此类神话。澄清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精确关系必须建立在系统化的理论与长期谨慎的实验室实验之上。未来的研究亟待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认镜像神经元系统参与了哪些与教育和学习相关的脑神经机制;其次,考察在哪些情境下增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动有助于教育,在哪些情境下则需要抑制其活动;再次,任何基于镜像神经元的教育都必须警惕盲目的急功近利。  相似文献   

2.
镜像神经元是上世纪末脑神经科学的重大发现,对理解人类智慧的形成、发展和复杂的社会能力的进化有重要意义,被称作心理学的DNA。镜像神经元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它的发现为我国的教育变革与创新带来了许多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3.
审美情感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镜像神经元理论再次提出了感性教育的基础和作用。在小学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通过开设美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校园美化与建设等途径,重视各种教育素材的美感传达,寻求感性教育的载体与实施方式,是明确将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实现小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审美情感的培养。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出现为感性审美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审美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小学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充分发挥镜像神经元"母思维"的作用,注重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实现审美教育真正而长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提示我们在人类的生命内部有一种先天的教育机制,实施隐藏的不言之教。这种教育机制通过母思维即直觉顿悟思维发挥作用。在课程教学环境中,母思维偏爱"看得见的"知识呈现。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编制和课堂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借助可以直观的感性材料,来呈现重要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虚拟体验是数字时代一种全新、别致的体验,隐喻则是人们古往今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在虚拟体验中所接触、接受、加工大量的隐喻信息与符号,能促使人从获得隐喻到参与隐喻的演进,在无意识中进行着一种"隐喻式学习"。对此机制、过程进行解构并从镜像隐喻的视角进行审视,对于当今网络学习无疑具有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孩子不是在大人的说教中成长的,而是在他看见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己看见了什么,比成人教他什么更重要。老师和家长平时的面部表情、是否微笑、动作姿态,以及他们的敬业精神、待人接物、人格修养,都是不说话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反思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研究。基于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弊端,提出了新的研究范式——以学习进程为核心的证据驱动。这是提升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整体实力、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巴普罗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和斯金纳的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的代表,但都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他们的实验发现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刺激的泛化和分化、恐惧性条件作用、强化、惩罚和消退以及程序教学对教育实践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虎妈”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体现了美国人对于中国教育理念的新认知,对中国传统理念的新探求。 教育,意味着掌握未来的秘密。今天的美国人看到我们的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同样,我们也曾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可以认为,不同国家之间,教育正在也应当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的孩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天,他指着《北京晚报》里的"生活"二字,对妈妈含混不清地说":妈妈!生活!生活!"妈妈大惑不解,谁也没有教过他,孩子怎么认得这两个字?过了几天,家长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看电视上的《生活》栏目,主持人经常念"生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征程中,游戏成为撬动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支点。“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也成为持续深化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共识,然而,对这一教育理念的认识与把握仍存在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现状。究其根本,作为引领性的政策话语,该共识在极具开放性和生成性的同时,相关的范畴边界及操作性定义并不清晰。对此,我们需要逐一追问并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3.
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领域的界定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作。与历史上的几个定义一样,AECT2005新定义也是一个对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领域作出的界定。笔者期望,通过对新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能够使得这个定义发挥其应有功能,与教育技术一道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政策——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常常遇到的难题,科学的教育政策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政策作用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促进教育理论的提高与升华,同时教育实践又呼唤教育政策的出台,促使教育政策的完善。三者之间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教育政策既具有教育理论的特征,又具有教育实践的特征,它是将教育理论通过复杂地、合理地构建并系统地作用于教育实践的桥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发生作用的过程也是教育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完善过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的“言说者”与教育的“行动者”两个群体。根据两者的活动类型,前者从事着教育的“理论实践”,后者孕育着教育的“实践理论”。教育“言说者”之理论的“无用”使得其对教育实践具有“大用”之功效;教育“行动者”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滋养了教育“言说者”的思想和智慧。教育的“言说者”应该在对“教育学家”的追求中,与以“教育家”为最高人格追求的教育“行动者”在相互进入中走向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误区。从各种教育制度的设计,到教育目的的制定;从教育手段的运用,到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规划等总是体现出对“以人为本”的工具性、片面性理解,背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性和全面性。对这些误区的批判将进一步彰显“以人为本”教育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教学实践中,通过归纳与联结的微回顾、小步走、多回头,不断辨析归纳易混淆知识点和联结前后重要知识,达成对兴奋的传导及传递的深度理解,提高学生对综合题的分析能力,促成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也谈“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兼与彭泽平同志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理论指导实践”这一命题自身所蕴含的存在域境保证了这一命题的合理性。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多结构性、多层次性和复杂性。教育哲学指导实践是指道实践,是一种运思。教育哲学通过超越实践,从而达到指导实践,实现实践和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道德伦理”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既是超越以往写作的现象,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感的一个必然。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写作与现实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艺术“真实”性,思考其发生、发展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较为全面的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20.
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十周年之际,鉴于区域共同体建设及日本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长期布局,关注日本对“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认知及应对尤为必要。日本认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影响力和国际社会地位为意图,通过品牌建设、教育援助与合作等实践,重塑了全球高等教育形态,拓宽了中国教育的影响范围。日本的认知具有变化性与多面性交织的复杂情感,全局性与具象性交织的若干焦点,主体者与旁观者交织的双重身份等特征。以竞争合作理论审视日本的应对,发现日本以参与亚洲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为协作性结构;以发展“自由开放的印太”为竞争性结构;以关注亚洲教育研究话语权、大力推广日本型教育为个体性结构。中国教育在对外开放中应辩证对待他国多维认知,加强在国际的教育话语权,积极构建亚洲教育共同体,参与重塑全球教育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