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建筑防水工程重在“防”。首先要注重防水材料的“质”,严格按照建筑防水工程推行的标准进行管理,还需重视提高我国建筑防水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智能化建筑是将高科技与现代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具有安全、舒适、高效、便利、灵活的现代化建筑。它是社会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本文简要地对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功能、设计施工、系统化管理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试从空间关系角度着手对现代中国建筑室内设计进行相关的探讨。以建筑文化中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特征为启发点,浅谈作用于这种审美心理下的建筑室内空间的特点,并将其按照多样、开放、关联、功用的原则分类说明,从而引出自己的新观点——“多义的柔空间”概念。分析总结了“多义的柔空间”的几种古为今用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4.
在《说文》部首系统中,一部字反映了不少古代建筑的实际情况和演进过程。这些字主要包括两大义类:一是建筑的基本形态及建筑部位;二是人同建筑的关系。考察整个一部字,能体会到中国古代内敛性的文化观念在建筑形式永久性上的深刻反映。  相似文献   

5.
千姿百态、丰富多采的生物界是经过千万年进化的结果,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生物不断完善自身的性能与组织,获得高效低耗、自觉应变、新陈代谢、机体完整的保障系统,从而才能得以生存与繁衍。这也给人类提供了无穷的启示。人类文化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就是在模仿和适应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建筑同样如此,古代从巢居穴居到各类建筑的出现,无不留下了模仿自然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从CI理念出发,依据乐山自然历史化特点,探讨乐山城市标性性建筑的选择和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7.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科技术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的差距日益凸现,主要矛盾有三点:第一,由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年不断涌现出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而高校教材内容在这些方面明显滞后。第二,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一门课程的知识往往需要其它课程理论的支持,实际工作中更是需要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8.
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是反映建筑美的关键,它取决于建筑构图的要点.而统一与变化则是其主要内容,它是形式美的总规律,是建筑构图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用系统方法分析探讨当代建筑中的“欧式风潮”,就是承认这一审美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其看作为系统的客体,即完整的构成物。在基本的人类活动形式的系统中考察建筑艺术,就能发现它的内部结构及其创作过程、作品本身、艺术知觉和艺术功用的同形性(即结构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邵林勇 《现代语文》2007,(9):121-121,120
我国古代诗歌气象恢弘,姿态横生,蕴藉隽永,余味无穷,其名句更是皇冠上的明珠,璀璨夺目。名句也离不了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如果说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则是构成这座建筑的一些砖石。构成意象的单位从几何学的角度来看,可以是“点”,也可以是“面”,但最基本的是“点”。现就古代诗歌名句中的“点”化艺术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静波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81-83,88
日语中的“ティル”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体助词,与汉语中的体助词“在”“着”“了”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体意义的角度对“ティル”与汉语体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5.
戎狄考辨     
本文认为,戎具有本指与转指二义。戎本是先商族,为东夷的一支,后泛指华夏四境之少数民族,逐渐演变成一个文化概念。由于羌、狄在文化上与华夏族的差异,故戎主要用来指西北之羌人与狄人;狄人强大后,则主要用来指西方氐羌系少数民族。狄为犬族,是以犬为图腾的一个民族。狄族强大后,取得与戎并立的地位,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典籍中“鬄”、“髲”二字经常成对出现,俗皆以为是同物异称词,为古代假发的通称。但从古人的发式习俗和语源上来看,此实是受传统训诂浑言之训而致误的典型一例。“髢”指一切用于装衬的假发,重在原料;“髲”则指用于盘高髻的假发,或直接著之于头无需再加梳理的假髻,更重式样。  相似文献   

17.
"比"、"兴"与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诗法的"比"到意象的诞生经历了从"以彼物比此物"到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再到比物抒情、"意""象"合一的过程。从原始宗教中诞生的"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过滤掉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演变成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作诗法,在歌咏"他物"中抒发主观情感,"他物"就变成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载体,成为主客观融合的审美意象。"比""兴"的结合不仅促进了诗歌意象的创造,也推动了诗歌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8.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分裂人格"指人格的善恶二重性.文艺复兴以来,不少作家一反中世纪不是将人视作天使就是视作魔鬼的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具有"分裂人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歌德的<浮士德>是其中充满辩证法的杰作.本文从<浮士德>中两个贯穿始终、对立统一的人物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入手,通过具体分析,旨在说明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善与恶是人性的一分为二,恶中有善,善中有恶,善恶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由此构成活生生的变化着的人.本文还以歌德为例,说明这种"分裂人格"即使是在这些伟人身上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