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天桥 《文教资料》2008,(28):149-151
俞平伯先生是一位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作出很大贡献的诗人和作家,其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诗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以今天的眼光审视上个世纪初期处于始发状态的中国新诗,虽觉得它们稍显稚嫩甚至粗糙,但只有将其放之于当时的历史现场中考察,我们才有可能更客观公正地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旧文学之交时的阵痛,从而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俞平伯在中国新诗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一位杰出的新诗理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新诗诗人。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俞平伯在新诗理论上的建树和创作上的贡献,指出俞平伯很早就十分重视新诗的艺术问题,提出了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和自由真实的做诗信念以及平民化理想,创作出了大批的优秀新诗。他的理论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他的新诗作品至今仍是新诗宝库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3.
关于郭沫若新诗的艺术风格,论甚众,莫衷一是。郭沫若诗歌艺术风格受其艺术个性、诗歌主张、化修养及所处时代思潮的影响,其诗的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挥洒自如,其情感方式为“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俞平伯作为白话诗的先驱者之一,在“虚除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劳绩。他的新诗集《冬夜》是中国现代文学新诗史上,继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之后的第三部个人专集。本文在简述了《冬夜》的思想内容后,着重分析了《冬夜》中的情真意婉的意境、清新淡远的画面和和谐悦耳的声律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对诗歌理想、诗歌效用、诗歌创作源泉等问题的阐述是俞平伯新诗观的基本内容。在诗歌理想观上,俞平伯主张“主义与艺术”并重,既秉持个性自由的艺术创造精神,又重视对诗歌创作思维的探讨;在诗歌效用观上,俞平伯强调作品的“感染性”,“以善为美”,重视诗歌传播的社会伦理效果;在诗歌创作源泉观上,俞平伯重视民歌等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俞平伯的诗论有着明确的文学史观与鲜明的文学史意识,字里行间饱含着批评主体的人文关怀,他对新诗初创期的读者心理比较关注,能有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不容忽视的是,重视经验归纳的论述方式与其科学主义、经验主义的哲学背景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春水俞平伯一五九与六九,抬头见杨柳。风吹冰消散,河水绿如酒。双鹅拍拍水中游,众人缓缓桥上走。都说"春来了,真是好气候。"二过桥听儿啼,牙牙复牙牙。妇坐桥边儿在抱,向人讨钱叫"阿爷"!三说道"住京西,家中有田地。  相似文献   

7.
李艳 《语文知识》2009,(1):81-82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新诗教学在中学教育中却不被重视。本文从新诗的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价值的角度论述了加强新诗教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这句话说明了诗文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思,包含着作者喜怒哀乐等诸多情感,阅读者要根据文本内容体悟出作者所反映出来的意趣,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或建立交会点,方能“读懂”诗文,参悟出作者的本意。新诗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善于“披文人情”,  相似文献   

9.
胡立琴 《现代语文》2011,(12):20-21
新诗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反映新生活、新思想的新型诗歌。新诗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一直都是师生难以突破的瓶颈。许多同学对新诗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敬而远之,要么望而却步,要么一脸茫然,要么瞎猜乱想……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赵孟眺主要人生轨迹的审视,可以发现他现实人格意绪结构中入仕的审慎与圆滑;心态的矛盾与痛苦。同时,可以发现其对生命痛苦的积极体验,现实层面向艺术形态转化、在假定性展示中艺术人格精神的超越性,以及对美学原则追求的执着与坚定,畅情于艺术境界的平实与自由。  相似文献   

12.
李煜是我国词坛上一颗璀璨的星辰,他的词惯用白描,清新朴素,精练自然,以至情至深的情感流露、率真诚挚的自我抒发、朴素自然的语言运用、清婉豪情的文学风格等艺术特色开拓北宋词坛.李煜在词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艺术创造对艺术个性的追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是追求审美的艺术个性,还是追求哲学认识论的概括性,成为一个长期悬疑的问题。艺术典型理论的基本倾向性是认识论的“普遍性”意义。这是一种艺术追求的迷失。我们必须清楚艺术创造应该追求什么?艺术的“普遍性”又是什么?否则,就会迷失艺术创造的努力方向。我们认为艺术创造应该指向对艺术个性的孜孜追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深化对人的理解,以及艺术对象、艺术主体和艺术个性之间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4.
韩盂诗派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孟郊.此外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等人。在中唐后期的咏物诗创作中,韩孟诗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们的咏物诗寄托深邃、内涵丰富,在对外物的吟咏中,寄托了诗人对社会和世态的批判。另外,他们还在创作中刻意通过大胆丰富的想象和新奇反常的立意,追求一种生新、奇峭、怪异的风格,达到以丑为美的审美效果,给咏物诗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对其诗词的吟咏和欣赏,应该通过审美感知, 进入诗词的意境,进而领会其思想,感受其品质,既可得到艺术熏陶和诗美享受,又可加深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观念出发来考察中国古代作家艺术人格的主要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温柔敦厚型,作为一种艺术人格的模式,它居于主导地位,这类作家进入创作时普遍具有一种对社会人生作褒贬的欲求,进入创作时普遍重视对文本社会意义的构想。一种是不平则鸣型,这类作家敢于坚持"发愤著书"和"不平则鸣"的精神,有着相对稳定的创作意向,在造境、构象时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种是适己任性型,这类作家注重的是个人的自由,他们不求奉献,极少考虑到文学的社会功能,其心理状态基本上是追求心与性一、心与物一和心与手一。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突破了前人对景物客观摹写的传统旧习,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体现出意境美、人格美,将山水游记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画家的个性化绘画语言决定着画家的艺术生命,画家的个性是画家个性化绘画语言形成的直接原因。个性和个性化绘画语言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个性化绘画语言既包含了画家先天所有的气质特征,又包括了画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生命体验,是画家个人的、独特的、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画家只有充分运用个性化绘画语言,其作品才会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永久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于忽视了向中国传统诗歌汲取营养,中国的一些现代诗作倾向模仿西方诗歌,缺乏汉语诗歌本该拥有的特质,本对此做了些探讨。认为当代诗坛及中国当代诗作的取向应更多地关注本民族诗歌的语言,意境,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是初盛唐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山水诗代表了其诗歌创作最重要的成就。他的山水诗写景注重整体直观,并在山水描绘中融入了浓烈的人生志趣,形成了兴象玲珑的意境,基本具备了盛唐山水诗的审美特征,标志着唐诗基本上完成了由初唐到盛唐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