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奕訢(1833~1898年),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1851年被封为恭亲王。1861年任议政王,掌管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奕訢是晚清朝廷中位重资深的重要人物,在他当政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客观上推动了晚清外交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2.
自《北京条约》以后,以奕訢为首的地主开明派逐渐改变了对西方列强的看法。奕訢的改革意识经历了一个从练兵到制器,最后到人才培养的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进化过程。为了保证改革实践能够顺利进行,他们对内追求自强,对外力保和局,争取改革自强以求御辱。奕訢的改革意识的形成和实践在客观上是符合中国近代化趋势,顺应历史潮流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过程中,恭亲王奕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本文从近代外交机构的正式确立、外交观念的转变、外交体制的更新及外交人材的培养几方面加以论述,对奕在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中所做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期人们在辛酉政变、洋务运动之外对奕有一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恭亲王奕訢是晚清政坛中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洋务派在中央的领导者。本文就他在中法战争前的思想、活动作一考察。从奕訢的外交思想看,有一个形成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惨败于外国侵略者的无情事实和统治阶级中强烈的议和呼声,给了奕訢很大触动,使他日益感到用外交手段谋求缓和,以暂时保全大局的必要性。旷日持久的太平天国革命猛烈震撼了清朝封建统治。面对严酷的现实,在“两害相形则取其轻”的思想指导下,他作出了先除“内患”的抉择,想通过与外国暂时和好,集中力量剿灭农民起义,从对外抗战的立场转向了主和。…  相似文献   

5.
为了使清王朝摆脱困境、谋求“自强”.奕訢创办了京师同文馆以学习西方语言文字,又通过添设天文算学馆以学习话方科学技术,他还积极支持派遣留学生以猎取西学的真经。奕訢在洋务教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启蒙和示范作用,他率先吹响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号角。  相似文献   

6.
安庆内军械所,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就其性质说是民族工业。它的主要成就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技术人员华衡芳、徐寿等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手工试制机器的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运动的序幕。“内军械所”筹建经过和创办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为了推销剩余军火品,纷纷主动向清政府表示愿意帮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俄法首先向奕訢提出,愿意卖新式武器给中国,英国的赫德也劝说中国购买其炮船,英国驻华参赞巴夏礼更是屡次与我国绅士接洽。当时,首席军机大臣奕訢等也要仰仗外国主子铸造火器和购买船炮镇压革  相似文献   

7.
略论文祥     
一、洋务运动史研究中一个不应忽略的人物洋务运动史研究中,重要而尚无专文论及的洋务派人物还有不少,文祥便是其中的一个.洋务运动期间;他与奕訢、桂良结合在一起,成为洋务派在清朝中央的首领人物之一.若将文祥与奕訢、桂良稍作比较,不难看出他们三人在思想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想通过搞洋务,以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之目的.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有关"洋务新政"的主张,不少都是他们三人或文祥与奕訢二人联名所提.他们三人又有三点不同:  相似文献   

8.
禤嘉慧 《考试周刊》2011,(29):47-48
热河风云莫测,咸丰帝的驾崩激化了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与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北京派"两党派间的斗争。奕訢奔赴热河,与两宫太后紧急联盟,最终发动辛酉政变。政变造就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把持清王朝最高权力47载之久的历史。奕訢作为晚清王朝举足轻重的人物,在政海中历经起伏,为何当初选择与慈禧太后联合,发动政变?在政变过后,地位有所提升之时,为何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由一后宫女子掌权,"接受"垂帘之政呢?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一一具体探究。  相似文献   

9.
奕是推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先驱。在他主政期间 ,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 ,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意识的启蒙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渐变。  相似文献   

10.
奕Xi是推动晚清外交近代化的先驱。在他主政期间,通过长期客观务实的外交实践和反思,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意识的启蒙和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渐变。  相似文献   

11.
奕是中国近代以来与洋人打交道最多的清代官员之一。在近三十年的执政生涯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外交思想与策略,自强御侮是其外交思想的主导方针,忍辱求和是其外交思想中的主旋律。他在竭力捍卫主权的同时,又不得不放弃和损害了一些主权。本文依据其外交实践对其外交思想与策略做了简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交正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型,走入国际正轨.恭亲王奕诉作为晚清政坛中资深的政治家、外交家、改革家,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可替代的.奕诉由避敌庚申之役崭露头角,与西人交涉中从开始外交思想转变,进而发出自强御侮的呐喊,最终做出开放性的外交实绩与主张,这些观念和认识已突破传统意义上的外交思想和原则,而同近代的外交观念更为贴近和契合了,进一步推动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丁韪良任总教习期间,为培养语言人才而成立的京师同文馆逐渐变为一所综合性的教育机构。它不仅开设天文、化学、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历史、法学等学科也有一席之地。其中,法学教学以及相关书籍的翻译,成为近代西方法学输入中国之开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清朝重臣奕訢、文祥以及西方传教士丁韪良、毕利干等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祥在洋务运动中无疑是一个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清朝新外交政策的真正制定,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对外结好,对内改革,借西法自强的外交政策。要请设立总理衙门和京师同馆,积极倡导购买洋枪炮舰和创办近代军用、民用工业。最先认识到西方设议院的好处,坚持海防、塞防并重的主张,首但是以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西方各国,协助奕訢振兴清王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教育》2007,(24):10-11
1862年,总理衙门奕訢奏设北京同文馆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当时"洋务派"代表奕等人,深感外交事务中没有真正通晓外国语言文字的本国译员,常受人欺弄,急需设立专门学堂,培养自己的翻译,了解外国的情势。1862年,奕在英人威妥玛的帮助下,请英籍教士包尔腾充任教习,8月在北京正式设立京师同文馆,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先设立英文、法文、俄文班,后陆续增设德文、日文班以及算学、化学、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天文、物理、外国史地等。  相似文献   

16.
[重点难点解析]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与顽固派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仍面临内忧外患的严重威胁:内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外部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扩大、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干涉和控制加强。清政府内部,以恭亲王奕訢和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巡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为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即以中国的纲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第二个外交使团,不少人认为是1868—1870年间出访的蒲安臣使团,其实不然。1866年清政府曾派出斌椿使团访问欧洲各国。 1866年2月恭亲王奕訢上奏朝廷,乞派使团出访。其理由是,“查自各国换约以来,洋人往来中国,于各省一切情形日臻熟悉,而外国情形,中国未能周知,于办理交涉事件,终虞隔膜”,因此亟需”派员前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恭亲王此时上奏的另一个原因是,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要  相似文献   

19.
条约在近代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了解和熟悉条约是一名外交官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是衡量一个外交官员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奕从1860年起全面负责晚清外交。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对条约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一方面,这些认识有很大的局限,主要是没有将其与国家主权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它在当时也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对指导晚清外交和倡导洋务运动都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一八六二年(清同治元年),恭亲王奕訢等人上奏清廷,在北京开设了同文馆,这是洋务派为培养英、法、德等国文字翻译人员而设,是我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据《文史知识》1982年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