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时,“小浣熊”的生产厂家也推出了“三国人物卡”附在“小浣熊”干吃面包装袋里。这在学生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他们常聚在一起议论影片中谁比谁厉害,或者拿着卡片炫耀某人的“攻击力”如何。可以说,电视的播放和人物卡的收集已经激起了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其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又是模糊和片面的,这种模糊和片面往往导致某些认识上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萌生了讲一节《三国演义》导读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中长篇小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漫话对联     
对联,又叫楹(Yíng)联、联语、对子、联对子。作为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学式样,从古到今,用途非常广泛。从前私塾专门设有学习对联的功课,叫“对课”,并且抓得很扎实。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道:“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这是为日后写作对联、填词作诗打基础。今天的青年学生不必写古诗词,但对联还是经常要写,即使从欣赏名联佳作角度出发,也有必要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一、对联的来源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先秦著作中,对偶句多,如《尚书》“谦得益,满招损”,《诗经·  相似文献   

3.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中,其背景介绍的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三国时期英雄豪杰……有关事迹既在《三国志》这样的史书中得到了完整的记载,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成为民间艺人热中表现的题材。”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二册 (人教版 )《数字杂说》一文中引用一副关于诸葛亮的对联 :收二川 ,排八阵 ,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 ,定南蛮 ,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革爻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教材P2 6页 )这副对联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南、西、北、中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 ,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生前创立的丰功伟绩。对于未阅读过《三国演义》的学生 ,由于对诸葛亮生平缺乏了解 ,要理解这副对联内容却是一个难点。今结合《三国志》、《三国演义》等资料 ,对此联作一些补释 ,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上联 …  相似文献   

5.
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三国人物的事迹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有关诸葛亮的对联也出现了很多佳作。下面撷取几联,供同学们欣赏。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相似文献   

6.
毛宗岗对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细致的修订、评点,刊出了“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人们多称之为毛本《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其他《三国演义》版本便逐渐泯灭,从此,《三国演义》遂以毛本为定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就是毛本《三国演义》。本来历史早巳为毛本作了结论,广大读者也早已为毛本作了鉴定,然而,近世以来,毛宗岗及其修订、评点的《三国演义》,又遇到有些人的非议:说什么毛宗岗的修订本又使原作中的反动观点得到了加强;毛宗岗是“反动的封建正统主义者”、“平反的陋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是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的需要”等等,不一而足。果真如此吗?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们。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祝福》的“序幕”中,描写了“我”在鲁四老爷书房里见到的摆设,其中写到,壁上“挂着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从鲁迅的描述顺序和语言看,那脱落的一联是上联。从对联的平仄规律看,小说中明写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平仄仄平平仄  相似文献   

8.
我和导读     
1981年7月,我和几位老师合编《中学生读写通讯》,商议栏目,我建议设“导读”栏,大家要我写第一篇文章。于是我写了《一件小事》导读,发表在该刊1981年第9期上。从此,我按“导读”精神,写了大约四十篇文章。1983年,把这些文章汇集成书,名曰《读写新编》。 1983年7月,张志公同志为《读写新编》写序,肯定了“导读”的说法,辫证地阐明导与读的关系。还用导游、导演、导航来形象地阐明导与读。这就大大鼓舞了我探索,“导读”的兴趣。我深入思考,认真实践,还注意学习重庆  相似文献   

9.
白化《学习写对联》一书,举了一些名联为例,第一页第一例为“邓小平撰写的对联”:  相似文献   

10.
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三国人物的事迹为广大人民群众熟知。有关诸葛亮的对联也出现了很多佳作。下面撷取几联,供同学们欣赏。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同志所撰。上联摘录杜甫《蜀相》诗原句,意思是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于隆中(今湖北襄阳),不辞辛劳地向他请教平治天下的大计。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天下大势,提出了“联吴抗曹,天下三分”的政治策略:下联是作者赞美他们这番晤对纵论天下大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奠定了以后事业的基础,古今传为美谈。  相似文献   

11.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2.
一书换一书     
一年级时,我梦寐以求的就是能买一本《虹猫蓝兔七侠传》。可妈妈很“小气”,她规定我必须看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才能购买《七侠传》。我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下来。当妈妈把一本沉甸甸的《三国演义》放在我手里时,我的心“扑通”一声沉入了海底。“这么厚的书,我要看几年哪!'’我发出一声悲叹,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了房间。唉!我定要早日看完《三国演义》。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接下来的几天,我便开始了我的“疯狂”看书节。  相似文献   

13.
名著阅读导读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打破与名著的隔阂。我通过《三国演义》导读课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读名著的方法。初中阶段的名著阅读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本节课教会了学生多角度解读曹操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题材丰富多彩,格局千姿百态,用途广泛,雅俗共赏,很受人们喜爱。许多文人墨客不但擅长自撰对联,而且喜欢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觅佳句组成对联。这种摘取前人名言名句组成的对联,就叫做集句联。历史上,像王安石、苏东坡这样的大文学家都十分热衷于创作集句联。王安石集的一副对联“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至今为人们所传诵。该联上下句分别取自谢贞《春日闲居》和王籍《入若耶溪》,对仗工稳,意境优美,堪称集句联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一个小伙伴,经常在课外陪着我,让我获得许多知识和乐趣。这个小伙伴是谁呢?她就是《小学生导读》。我是五年级的学生,《小学生导读》也陪伴了我五年。别的学校学生多是从三年级才开始阅读她的,而我们从一年级就接触了她。这么一说,我应该是同年龄孩子中《小学生导读》的“资深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三顾茅庐》是编者根据《三国演义》中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根据以往教学本篇的经历,我发现当我在给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出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可是,随着这篇课文教学的结束,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也终结了。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语文课,课的内容是《赤壁之战》,改编自《三国演义》。在课文导入这一环节,我想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时候分坐在前排左侧和右侧的小A和小B都将手举得高高的,大声叫着:“老师,我知道!”看到他们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我立刻说道:“我想请安静的、认真举手的同学来回答。”于是,小A和小B有所收敛,端坐着举手,为了鼓励他们能够听话,我分别请了他们来介绍《三国演义》。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针对教材中改编的《赤  相似文献   

18.
记得《民间对联故事》中曾介绍过两联,一联是某地两位数学教师成婚之日,一位同事赠了一副大红对联,贴于洞房之门,引起大家的啧啧称赞,联曰:恋爱自由无三角;人生幸福有几何?“三角”与“几何”是数学名词,嵌入联中含义双关,既切两位新人的职业,又赞贺了他们的美满姻缘。某市中学有一数学教师,正当结婚之际,遇上十年浩劫,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对联渊源流长,浩如烟海,其中文学对联不乏佳作。这些对联不仅含有丰富的作家作品知识,而且与中学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倘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文学名联,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介绍李白的字号、性格为人以及诗歌风格;在教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来介绍杜甫字号、草堂以及诗歌价值。可谓一石三鸟。 笔者收集了一些文学名联,并作了一些教学尝试,现具体谈淡文学名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用对联来介绍作家生平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 ,其内容既有和史书相符的部分 ,又有与史实不符而虚构的成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将此概括为“七分事实 ,三分虚构” ,这是就其大概而言 ,并非精确的统计数字。《三国演义》这种虚实错杂交融的写法 ,很容易使读者把史实与“小说家言”混淆一起。为了“核实”《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成分 ,笔者翻读了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根据《三国志》的记载 ,将《三国演义》中“虚构”的几个事件“更正”如下 ,以飨读者。“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三国演义》中讲述了在赤壁大战时诸葛亮“草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