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淑霞 《小学语文》2010,(11):45-4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相似文献   

2.
【教学流程】一、释题导入、明确目标1.板书课题、释题导入"崛起"是什么意思?说说自己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周恩来是用怎样的语气回答的?请同学们勾画下来。  相似文献   

3.
【案例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工作应情知并重,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四年级新教材选编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艾章,是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它对阅读教学作出了“质”的规定.它明确说明,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读、去感悟,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从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下面,笔者就自己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感受,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感悟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让学生得到多层次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品读“中华不振” 师:(出示课题)请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崛起”在字典里的解释是“兴起”,我们联系课题和课文内容便会明白,“崛起”在文中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北师大版二年级第15主题单元"立志"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10年秋天,13岁的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课文语言浅显(但也有一些难懂的词汇,如"崛起""光耀门楣""若有所思""钦佩"等等),  相似文献   

7.
王淑贤 《下一代》2012,(9):33-33
我读了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之后,回味无穷,不由得浮想联翩,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激动的心情如海浪般久久不能平静。我佩服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2.紧扣重点词句,发挥想象,走进文本创设的情境,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 历史,因为真实而感染人、警醒人:教训,因为深刻而昭示人、鞭策人。语文课,应该拿什么给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再现历史的真实?还是演说教训的深刻?显然不是。语文传承的是文化,她较历史更添厚重,她比教学更显丰满。所以,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设计者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相似文献   

10.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周恩来12岁到东北读书,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为什么而读书"的事,体现了他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文本内容来看,课文是用比较多的篇幅写少年周恩来由对租界好奇到闯入租界的情况,而修身课上发生的事情一般看来应该是表达的重点,在课文中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这样的结构安排用意何在呢?细读文本就会发现,作者花费比较多的笔墨来写租界地的情况,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笔法。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2012,(7):4-6
周恩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和坚贞的共产主义者。他少小立志为救国救民而发奋读书,为遍寻真理而渡洋蹈海。当他找到了马列,一经确立信仰之后,便终生而为此奋斗,从此成为了一个职业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勤务员,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宗旨和信条。在布满荆棘、充满坎坷的征途中,他始终为这一崇高的目标奋斗不息,没有丝毫动摇过。为了党、国家和人民,他可以履艰涉难而不折,忍辱负重而不悔。他所采取的一切方略,都紧紧围绕着这一目标,恪守着这一宗旨,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动力和行动准则。周恩来,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一生功勋卓著,才智过人,而且具有崇高纯美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册课文。在教学时可将其设计为一节公开研讨课,现将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6.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中华不振"   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相似文献   

1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这篇课文结  相似文献   

18.
最近,笔者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设计了一节公开研讨课,并付诸课堂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设计呈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困惑重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参加中心校优质课选拔时上的实践课。看到陌生的课题、冗长的文章,生字怎么教,课文怎么引,成了摆在眼前的课题。不管如何,我还是先静下心来,好好地钻研教材吧。  相似文献   

20.
一、学情分析的广阔视野 “学情”,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情况。说到学情分析,我们往往会想到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分析,却忽视了学生内心的关注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