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日文化”习作课程是一门操作性的课程,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作文直指儿童生活——“节日生活”,包括本来就有的节日和精心创建的“节日”;直指儿童精神——快乐,体现“寓教于乐”的实质。“节日文化”习作课程将与儿童同构共生,携手共长。  相似文献   

2.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者要尊重未成年状态。”目前国际社会基本认同的童年概念包括:第一,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即承认其独立人格;第二,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不能将其当作“成人的预备”;第三儿童在成长期,应尽量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生活。这是精彩的忠告,又是让人深思的警策。教育,往往把儿童视作“待超越”的初始阶段,一个尚不够“文明”的低级状态。父母、教师总是焦渴地期盼着儿童能尽早摆脱幼稚和单薄,“从生命之树进入文明社会的罐头厂”(凯斯特纳语),尽早地成为和自己一样,“散发着罐头味的人”,继而成为具有进入…  相似文献   

3.
美国非常重视个性化教育,这与杜威的思想有着直接的渊源。杜威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出发,强调“从经验中学习”,奠定了美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基础;而从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出发,强调以儿童为本,则直接促成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的代名词,“留守儿童”的教育不是一种“帮教”性质上的“扶差”教育,它的基点是预防性的,因此,在正确认识“留守”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留守”本身的正面的教育意义,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塑造为一种“特色教育”,通过“留守”本身所蕴藏的教育内容来预防“留守儿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另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更多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就应该遵循“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7.
陈婷 《学子》2014,(9):21-21
“六一”儿童节,是属于儿童自己的节日。在倡导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下,我校尊重儿童天性,借助各种活动多方面锻炼儿童,促进儿童成长,是学校所有工作人员达成的教育共识。一、转变组织方式。从推荐走向自荐 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成长的自信,这是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是人接受社会文化完成“自然人”或“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社会化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影响很大。本文旨在对两种途径的比较分析,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加有效的方式,加速儿童社会化进程.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儿童:需要尊重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呼唤尊重儿童是因为我们曾经不尊重儿童。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对儿童给予尊重。这种现象是由于人们的错误观念所致,这些观念具体表现为:(一)儿童不成熟观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看来,儿童是不懂事的,生来就需要大人管,因此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家长管学生是天经地义的。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儿童一直是被视为未来“开明社会”中的行为者。这个概念意味着儿童是“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无长大成人,一味地将儿童时代界定为一个准备时期,一个转折时期,我们将儿童锁入监狱,他们必须在…  相似文献   

10.
六一儿童节,是全社会都十分重视的节日。每到“六一”,全国各地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儿童少年联欢活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都组织多种形式的为儿童“送温暖”、“送关爱”活动。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作为孩子的家长,在儿童这一盛大的节日里,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思考:教育应为儿童做些什么?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如何给儿童一个幸福的童年?  相似文献   

11.
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认识与了解“活教育”实施的基础与前提,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陈鹤琴把“活教育”实施的前提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与了解儿童,二是热爱与尊重儿童。  相似文献   

12.
据资料介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感恩节,美国的感恩节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节日,于是,美国人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现在,在许多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实际上,美国人的感恩心态在平时就表露得十分充分。不管你在什么场合,“谢谢你”、“非常感谢”总是不绝于耳。因为他们深知,说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也使自己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3.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教育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有“超级教育大国”之称,这一切与美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变革密不可分。20世纪,美国的一些知名学者、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些研究通过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决议、课程与教学、儿童早期教育以及教育政策方面发生影响,对当时以及今天美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今天我们从事教育研究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儿童的哲学大多数人都会在无意识之中把“哲学”看作是成人的专利,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直到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教授出版了《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一书(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哲学”的思想,人们才开始再次思考哲学,挑战传统上对哲学的认识,使哲学得以“委屈下嫁”。其实在李普曼教授倡导之前,已经有过对儿童哲学的真知灼见:皮亚杰主张儿童具有“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1]马修斯对《哲…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儿童哲学”及其变体内涵的认知偏差持续发酵,甚而有蔓延、扩大之势,有必要得到理性的辨明。“儿童的哲学”与“童年哲学”实为幼童的思想探究,偏于疑问、好奇、追问,而非系统的逻辑演绎与理性判定;儿童哲学教育及其变体并非简单地并进、互通、相融。作为舶来品,“儿童哲学”本是先进观念、新生事物,我们理当批判性地解读、消化、吸收、创造,谨慎地传承先贤的研究成果,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哲学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人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又将这一命题颠过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六一儿童节,顾名思义,是儿童的节日,孩子们理所当然是节日的主角。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主角”,只是有的孩子成了忙碌而劳累的“主角”,  相似文献   

18.
1.完善立法 在美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早在1960年,美国就针对迁移学生的学习问题发起了“迁移教育计划”,该计划旨在为迁移学生(主要指5-17岁迁移的农场工人的子女)提供补偿教育和服务支持,以降低迁移流动对学生的不利影响。1988年通过的“学校促进法案”又将年龄范围调整到3—21岁。2002年1月,美国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其使命是保证美国的每一个学生受到成功的学校教育,消除流动学生与非流动学生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1910年,美国最先提出庆祝“父亲节”的倡议,并从1934年开始,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父亲节”。日本从1950年左右开始,将“父亲节”正式定为国民的节日。  相似文献   

20.
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是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试图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他的这些主张在理论方面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方面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