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雷芳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108-112
汉语母语课程由中学"国文",小学"国语"合称为"语文",这是由当时的学科背景和社会背景决定的。汉语母语课程更名"语文"对于统一课程名称、确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由于这一名称存在固有的缺陷,对汉语母语课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人们对汉语母语课程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加之国际间的交流与融合不断加强,它依存的背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有必要重新确立名称。  相似文献   

2.
自休谟命题提出以来,在法律领域,事实与价值两分的争论方兴未艾。同案同判是正义的最基本要求,但同案不同判却时有发生,洞悉其中缘由不难发现,事实与规范的逻辑混乱难辞其咎,与其相关的民意,更是阻断了法官进行法律推理的逻辑路径。裁判的应有之义是厘清推理过程的逻辑进路,遵循规则与逻辑的裁判才是司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何为"国际汉语"?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汉语本质重新考察,可以看到,"汉语"已经成为一个复数的概念,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汉语的总合就是"国际汉语"。世界各国的汉语是其所在国的文化资源,各国的汉语不仅存在语言上的差异,同时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海外汉语和汉语教学首先涉及到海外华人的语言权益问题。世界各国的汉语和汉语教学如何发展,自然首先应该由所在国政府和华人社区来决定。通过对"国际汉语"概念的讨论,以新的、全球化的观念替代传统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汉语。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教学中,汉语为母语的教学者应该科学地运用直接法教学,针对学生需求,利用学生特点,建立"汉语思维"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提供"全汉语"的语言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汉语思维"的习惯。这正是发挥以汉语为母语的教师的优势,利用自己的语感、知识以及充分的准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汉语"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段帆 《双语学习》2007,(7M):162-163
日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日本人和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化上的极大差异。如果不清楚其中的一二,势必会造成相互理解上的障碍,影响双方更好的交流。现将日语较之汉语的主要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列举如下,希望能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恒 《安徽教育》2013,(1):38-38
<正>我曾经在新疆皮山县援教。在给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时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能力不高的主要表现是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差,他们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汉语和维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汉语是有声调的语音,对没有声调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声调是一个难点此外,汉语的声母、韵母也是民族语言中没有的过去由于语音教学的不足,导致学生掌握汉语语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适用于网络世界的形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和交流工具.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无需人为规范.它的语言特点符合汉语语汇的发展趋势,故随着网络的全民化,它将代表着汉语发展的方向.同时网络语言的符号性和拼音化趋势明显,符合语言文字不断简化的总体趋势,它将带动汉字体系逐步实现符号化、拼音化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一直是理论研究者最敏感的话题,站在伦理的角度评价法律的价值,只有设想一个秩序是"委托"另一个秩序的,才有可能从完全相同的观点把法律和道德看作是同时有效的。法律在伦理上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当法律进入道德的领域,对于那些批判则显得无辜。通过法律可以减少社会上的罪恶,可以稳定人心,可以得到伦理上的"善"和"快乐",使得法律的工具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然而多数情况下,法律与道德发生了冲突,人们更倾向于不确定论。法律在伦理上的功能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文字系统考察。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理论只适用于拼音文字系统,不适用于表意文字系统。汉字——这一有形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有着内在的联系,非任意的,且有其自身的特异性,即:象似性、理据性、文化性。  相似文献   

10.
第二语言是一个人在学习了母语或第一语言之后学习的语言,“333”是指“三个整合”、“三个拓宽”、“三个超越”:“333”汉语刺激模式是指汉语教学以“信息技术与汉语课程整合、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整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整合”的方式“拓宽学习内容、拓宽学习空间、拓宽学习渠道”和“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常规”,使学生在频繁的“听说读写思视”刺激中学习语言,丰富语言,形成语感,习得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逐渐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考。在人们试图从伦理观念的角度论证人类与自然之间是否存在着道德联系时,一种关于“自然具有内在价值”的观点产生了。自然内在价值论从主体性、客观性、目的性三方面论证了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来看,它在理论与逻辑上都存在着一些内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这种理论将价值判断等同于事实判断,由此造成了概念上的混淆,同时,也表现对价值主体内涵的否定,否定了“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唯一性,将价值概念的主体扩大到人以外的自然物,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也狭隘地将生物本能与生存特性、人的目的性划上等号。  相似文献   

12.
人们的言行或某一活动、事件是否是实事求是的。不单是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说的真话 ,办的真事 ,还取决于当事人的动机、目的、价值取向 ,因此 ,实事求是的判别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实事求是的判别既是一种事实判断 ,同时又是一种价值判别 ,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别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对促进和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的尊重个体的主体性,推崇平等对话;崇尚差异性,提倡多元思维;强调动态化,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对学生评价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我们重建学生评价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对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意识形态的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不可以用工具理性来对待它,只能通过说理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的,说理是唯一的也是最文明的手段。韦伯价值中立思想里合理的内容需要重视,事实领域和价值领域的准则完全不同,必须清楚"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是两个本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在既要求真又要求善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分清二者的关系,政治理论课教师才有可能成为思想清明、信仰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文学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观念的整一性"、"文学客体"、"主体个性"等问题上存在疑窦.文学客体是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审美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前提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性恶论并非“性本恶”而是一种“后果恶”,是针对过度纵欲导致群体生存失序而做出的价值判断。韩非子已经跳出对人性作善恶与否判断的思维模式,而是径直对人性做出经验性的事实判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分野,是荀韩人性论的根本差异所在。对于人性的价值判断必然导向“应然”的意义诉求,所以荀子构建的“礼义之统”与个体之间处在一种柔性互动关系中;而事实判断必然指向“实然”的实践运作,故而韩非子认为“唯治为法”,其“法”与人性之间是一种刚性关系,只能顺性而不能逆性。韩非子的秩序构建方案缺乏内在的社会凝聚力,其逻辑前提逻辑地决定了其方案本身内蕴着分裂与动乱的因素。而荀子在注重社会现实的同时充分地注意到意义世界的重要性,较好地协调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张力,其秩序建构方案充满内在的凝聚力,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良性互动与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7.
对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校教材《语基础知识》中语法部分若干标示符号问题及“思考与练习”中的不完善之处,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8.
郭锡良、唐作藩等五位先生编著的《古代汉语》(90年修订版)(上、中、下)是受国家教委推荐、被国内许多院校文史类专业选用的优秀教材。该套教材体例严谨,内容精炼、紧凑,释词精审,不愧是精心雕琢、反复打磨的杰作。笔者在教学时对文选中的一些释词有疑惑,谨对其中的“不吊”“陈氏三量,皆登一矣”、“守城,“劳之来之”、“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等词句的释文提出新解。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古代司法判决及其实践早巳为中外学者所关注,其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且迄今仍争论不休。有些学者以不同朝代的材料为蓝本,对中国古代司法判决的依据问题进行了深浅不一的论述;有些学者着眼于中国古代司法裁判的整体风格,对古代司法判决的依据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文章对该学术问题的重要观点进行详细的梳理,将其分为三类进行陈述,并对其进行正反解析,得出了情理是中国古代判决重要依据的论断。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资料,《翁心存日记》整理本的出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但也存在着部分用字以及极少量的断句、标点错误等疑似有误之处,影响着研究者对此书的正确使用。此次疑问分别涉及日记中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