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近年来的中学语文教改,多是以完善智力结构为主的唯理性教学模式,而对美育即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塑造、建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能和谐、平衡全面地发展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意思是学诗可以使人奋起,学礼可以立于社会,学乐可以陶冶情操,把人培养成仁人君子。孔子把乐(美育)作为人格完成的最后阶段,更何况现代化的教育呢!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良好审美教育的学生,决不可能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教育现代化虽说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任务并未实现。理性的缺失是制约中国教育现代化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理性的缺失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民族中心主义作祟,二是科学精神缺失。中国教育现代化不能仅停留在物质和技术层面,而更应关注现代人理性的培养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论利益教育     
黄静婧 《中国德育》2007,2(9):30-33
利益教育就是要给人们指明争取利益、谋求利益、维护利益、享受利益的正确方向,使人们能够合法谋利、理性维利、共赢创利、合理享利,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当前在我国进行利益教育是迫切而重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需要利益教育的助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教育,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  相似文献   

5.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教育,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  相似文献   

6.
新的时代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学校教育教学必须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现代化)。顺应时代的要求,多媒体技术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它既能展示事实、创设情景,又能提供示范、呈现过程。它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的优势让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加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展现教学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所展示的是立体的教学平台;倡导的是多元化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动态画面和启发性的语言,使课堂教学富有感染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兴趣等保持良好状态,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它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性质特征是教育民主化、教育科学化、教育民族化、教育社会化和教育主体化的有机综合;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道路是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改革、内在消解和超越的过程,是中西方教育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个人理性化、社会系统开放化的互动过程。实现教育现代化既是我国教育本身教育的需要、国家民族命运所在,同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这与西方以资本推动的现代化的不同路径,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懈释新中国现代化中的非理性和反理性因素。而正确认识国际环境以及中国在这一体系中的位置,理性地处理民族情感,是中国现代化始终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教育终极关怀自身存在着种种的局限:虚空的完美性,缺乏理性的浪漫化倾向和人道化中的反人道化等。它不可能解决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出现工具化、功利化、规训化和压制化、异化等问题。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挖掘现实教育中的“理想因素”,理性地重新定位教育终极关怀,寻求中国教育现代化自己的路径,以确保教育健康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极关怀”和“最大关怀”。教育终极关怀始终是对现实教育的现实关怀,始终和功利化的教育相连,始终是处在两极的张力中的对现实教育的健康而非“完美”的追寻。理性的教育终极关怀是处在历史境域中的教育的不懈的追寻而非对教育的一种绝对价值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袁征  杨可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8):23-28
"理性"的讲法可以表达多个概念,"非理性"的讲法也可以表达多个概念,研究理性或非理性教育首先要搞清这些概念.批评理性主义教育讲得最多的是"灵感"、"感情"和"意志"等问题.事实上,有些灵感有益,有些灵感有害.感情和意志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稍微认真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理性主义教育有一些新的认识.用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会遇到很多困难,兼用理性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教育则会遇到更多困难.  相似文献   

12.
现代教育是有理性的教育,教学理性是其中的关键因素,做一名有理性的教师更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本通过对理性的含义及教学特征理性基础的分析,将教学各环节与理性有机结合,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去发展学生的理性,进而造就有理性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呼唤实践理性观--当代中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之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要走出当前的“高原期”,必须转变指导思想,从以理论理性观为指导转变到以实践理性现为指导。理论理性观从教育理论出发联系教育实践,把中小学教育研究看作为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手段,造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分离。实践理性琨从实践者的教育实践出发提升实践的合理性和实践者的理论水平,把中小学教育研究看作是常识的教育实践向理性的教育实践转化的过程,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4.
所谓区域教育环境是指一定行政区域内能使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得以顺利进行,或者得以深化和发展的客观现实。以环境的范围作标准,可以分为区域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作为有效引领国家和人民迈向现代化的“牵引器”,内蕴以人民之“力”满足人民之“需”,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理性逻辑。作为面向人民现代化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致力于满足人民指向效益型生产的物质需要、指向合作型生产的社会需要、指向绿色型生产的自然需要。作为服务人民现代化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从教育理性上映射人民整全性生命、从教育资源上支撑人民跨界型发展、从教育制度上保障人民多向度行动。作为依托人民现代化的教育,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应以修正“为何”兼“何为”的人民行动理性触发动力擎、以优化“提质”兼“增效”的人民行动范式铺就快车道、以完善“输血”兼“造血”的人民行动制度再造新优势。  相似文献   

16.
公共理性作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之一,对公民教育具有基本价值定位、提供公共逻辑和评估指标的规导作用。因此,可以在公共理性的引领下实施公民教育,通过开展公民文化建设、健全公民教育结构体系、强化公民教育的制度理性和公共理性化的行为模式等路径,培育具有公共理性的现代公民,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有效构建。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现代化意味着通过教育形成现代公民意识以及现代思维方式,教育科技最终是要辅助教育达成这一目标。对待教育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秉持理性的态度,这是因为科学与技术既可以带来好处,也可以招致灾难,成为产生不公平、彼此疏远和影响民主的根源。教育技术确实解放了教师,但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育,更无关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是第一位的,但传统语文教学中过于理性化的教学倾向恰恰忽视了学生现代化素质地培养。因此,语文教学在注重理性教育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非理性因素的教育,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人格塑造、创新思想的训练等,这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开放、和谐,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融合的现代化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要求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转向的价值目的和逻辑原点,德育现代化应当遵循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宗旨。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内,德育现代化的实践理性体现在其培育现代中国公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德育现代化实践价值的彰显倚赖于德育现代化的实践理性构建,即多维设计德育目标、多向建构德育课程、多元改革德育评价,以此助力德育现代化实践的推进质量。  相似文献   

20.
按照现代主权理念,教育主权属于国家“外围主权”,可以部分让渡。让渡部分教育主权,人民群众能够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权,是对人的发展权的重视和关怀,也是国家尊重人的教育选择权的体现。从历史视角看,中国教育主权虽被侵吞,教会来华办学,但歪打正着,客观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历程,因此,开放高等教育市场,主动吸纳国外高等教育资源,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