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所说的鼓是一种乐器,在古代又有比较独特的用法,近18000枚悬泉汉简简牍文书为我们提供了此类信息.悬泉汉简中与"鼓"相关资料的整理,不仅可以复原汉代的"鼓令",而且可获得一些未曾知道的信息.在悬泉置的日常生活中鼓用于接待,以敲鼓次数的多少告诉接待单位做相应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云南少数民族鼓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少数民族鼓文化内容丰富多彩,鼓文化为中国之最.但目前人们对云南鼓文化认识日益淡漠,鼓文化存在后继无人、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加强鼓文化保护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鼓文化传承机制及发展旅游业等措施对鼓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进行速度有力地(齐唱)J.徊乙咚咚咚咚咚,得儿咚咚咚咚咚, 你的2.徊乙咚咚咚咚咚, 御乙咚咚咚咚咚, 你一 - -‘进, 你的鼓 点 坚定又勇敢.前, 你是我 们 好 朋 友,队鼓队 鼓队鼓队 鼓队鼓,我的好伙伴@严金萱  相似文献   

4.
延安武鼓     
银笙 《初中生》2006,(18):9-11,25
中国人的生活,总是与锣鼓连在一起的.喜庆时敲鼓,结婚时敲鼓,办丧事时敲鼓.因而敲鼓也成了一门学问、一种专利,随着师徒的承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相似文献   

5.
西安鼓乐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周至南集贤鼓乐作为其中一个流派,有自己的艺术特征.与整个西安鼓乐一样,南集贤鼓乐在传承与保护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我的爵士鼓     
“多好的鼓哇!”当客人们看到我的鼓时,他们都会这样说。的确,我是有这么一个让我为它骄傲的鼓。鼓面是雪白雪白的,上面印有“EVANS”的字样。它被绷在闪闪发亮的银灰色鼓架上。鼓的两旁有两个“机关”。  相似文献   

7.
豆角鼓     
有一个在幼儿园就熟识的朋友,男生.那时,我们同在一张小饭桌上吃饭.上劳动课的时候,阿姨发给每人一面跳新疆舞用的小铃鼓,里头装满了豆角.当我择不完豆角筋的时候,他会来帮我.我们就把新疆铃鼓称为"豆角鼓".……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套路与鼓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研究梳理,认为鼓与武术套路都源于原始巫术。鼓由于原始巫术行巫的需要成为神器,而武术套路又衍生于模仿巫术,正因为二者的同源关系,武术套路与鼓之间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因此在武术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始终有鼓相伴,尤其是在武术套路演练、表演时必有鼓与之相配。  相似文献   

9.
说“鼓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之”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助词,有的说是代词,说法不一.假定是代词,指代什么?有的说指代鲁军,有的说指代齐军,说法也木一.“之”和“鼓”关系密切,了解“之”的词性,不能离开这个“鼓”字.“鼓”在这里是动词,“鸣鼓”的意思。古代行军作战,鼓声就是命令,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士卒行止全靠金、鼓.所以“鼓之”的“之”应该是代词,指代鼓声所指挥的士卒,做“鼓”字的宾语。在古书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如: 1、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墨子·兼爱中》)  相似文献   

10.
辽南鼓乐发展趋势虽有局限性,但辽南鼓乐中的“梢头”的这种手法在我们各种类型的鼓乐中均具有很高的价值,文章探讨了“梢头”在辽南鼓乐中的应用及风格特点,提出了辽南鼓乐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制鼓歌诀 古时候制鼓时,是用兽皮将鼓面蒙起,然后绷得紧紧的,四周用钉子固定,敲击时,便能发出咚咚的响声。有一则《制鼓歌诀》,原来一共有20个字:  相似文献   

12.
在有关汉代建鼓的论著中,有不少著者直接把这种击鼓的图像称之为“建鼓舞”。本文试从建鼓的形制、汉代舞蹈的发展状况、汉画像中建鼓的典型艺术形象等方面论述建鼓画面中的舞蹈。  相似文献   

13.
李旭 《华章》2011,(11)
鼓是中国人最为喜爱和广泛应用的民族乐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都有象征着不同意义的鼓声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本文通过史料记载,阐述了鼓这一民族乐器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以及鼓的应用范围、艺术表现的沿革.  相似文献   

14.
武威攻鼓子是一种器乐和舞蹈相结合的民间乐舞,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从其服饰特征、表演特征、民俗特征、人文特征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武威攻鼓子的艺术审美特征,意在突出武威攻鼓子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兴山县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因县治兴起于群山之间而得名。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使得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遗存着楚汉文化精髓,一言一语,一风一俗无不浸润着昭君文化的灵光。在这个璀璨的文化宝库中,孕育了一门极富地域文化特性的艺术——兴山围鼓。它广泛应用于红白喜事、生儿打喜、春节灯会、集会游行、寿诞庆贺、朝山进香等各种活动以及平时自娱,与民俗紧密相依,与生死紧密相连,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深受人们喜爱。本文从以下四方面深入讨论昭君故里兴山围鼓的艺术特色:1.兴山围鼓的发展源流;2.兴山围鼓的乐器特色;3.兴山围鼓的演奏特色;4.兴山围鼓的曲牌特色。  相似文献   

16.
正若像有人形容的那样,非洲人是跳着舞来到这个世界,跳着舞生活劳作,又跳着舞离开人世的话,那么,也可以说非洲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刻都离不开鼓,因为有舞便有鼓。非洲人与鼓的关系极为密切,每逢节日、婚丧、祭祀,人们都会击鼓,同时载歌载舞,鼓已成为非洲人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7.
鄢陵鼓乐能够在西方音乐文化冲击下得以传承与发展,与鄢陵鼓乐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吃鼓是黔东南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传统民俗活动,高排村的吃鼓民俗既有基于血缘关系祭祀祖灵的内容,又有基于地缘关系构建村落共同体的内容。吃鼓在其村落地方社会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鼓]Drum(英)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形制不一。一般以来为框,蒙以兽皮,用双槌敲击鼓皮,也有用手指、掌根等击鼓.主要奏法有单打、双打、交替打与滚奏、摇震等。有些鼓面还分中心、中圈、外圈、鼓邦等。由于敲击的部位不一,效果也各不相同。因地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乐器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乐器制作工艺的进步更是直接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作为中国最重要、最普及的乐器之一的鼓在山西留有深深的历史印迹.文章用归纳的方法阐述了制鼓工艺,并从现代科技理论的视角重新对当时的工艺进行审视和探究.通过对制鼓工艺的研究和对文献记载的分析判断推导出当时的科学理论水平,并阐释这些理论对制鼓工艺进化发展的指导推动作用,进而阐明科学技术在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