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题必须先审题 ,只有牢牢掌握了审题的基本方法 ,才能寻求出解题途径 ,拓宽思路 ,提高解题能力。那么怎样审题呢 ?下面就审题的基本方法予以介绍。一、读题明意 ,理清“两个方面”应用题是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把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情节叙述出来的。因此 ,它包括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情节是指应用题中所叙述的事实 ,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这是读题中首先要审清的“两个方面”。例如 ,食堂运来若干吨煤 ,烧了n吨后 ,剩下的煤比已烧的煤多 1 5吨 ,已知剩下的煤是已烧煤的 4倍。问已烧的煤和剩下的…  相似文献   

2.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学会正确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应用题中含有哪些基本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已知量与末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有哪些相等关系.哪些相等关系可用来列方程.R要把应用题中的上述数量关系分析清楚了.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学会并掌握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是极为重要的.那么怎样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基本方法呢?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有译式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等.译式法…  相似文献   

3.
审题的方法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改着重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涉及学生最头痛的问题——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说要做到: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目标 (一) 认识与记忆记住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二) 理解 1.说出应用题的情节,整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2.能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分析加减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能提出加减两步应用题的中间问题,说出解  相似文献   

6.
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间的数量关系,寻求中间问题,是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根据自己教《小学数学教学法》的一些体会, 结合广大教师的经验,现介绍七种寻求中间问题的方法。一、演示法。根据应用题的情节,利用  相似文献   

7.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如果借助线段图或其他图形,把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最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明确数量间的关系,从而很快找出解题的途往。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图示法。  相似文献   

8.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文字或语言来叙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而要求得未知量的一类题目.它要求学生从理解应用题所叙述的情节出发,理解和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并掌握数量关系,从而在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培养自己选择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的能力.因此,应用题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行程问题为载体的一次函数试题,把应用题与函数融合一起.它高于应用题,因为应用题中已知量、未知量及等量关系是通过文字叙述的,直接反映在题中,而以行程问题为载体的一次函数试题,往往要通过读图识图、借助特殊点才能揭示题中的已知量及基本数量关系.以行程问题为载体的一次函数试题,能有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指把含有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及其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要求计算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目。小学生解应用题是在学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题一直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攻破这个难点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直没有找出满意的解决办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出其重点和难点,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然而,对这一点的看法却几乎是一致的:难点和重点都是分析数量关系。   从理论上看,这种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应用题无非是给出了一些已知量,要求某个未知量。而已知量之间、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把它们一一弄清楚,未知量的求法也就得出了。然而,教学实践的结果如何呢 ?   应用题的教学一般分为四步: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弄清已知量与未知量,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模型,本文举例说明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几类常见的典型题目。  相似文献   

13.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之间有哪些相等关系,哪些相等关系可用来列方程.只要把上述问题分析清楚了,整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学会并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呢?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哪些基本方法呢?对方程解应用题的分析方法有译式法、列表法和图示法等.下面举例说明.例1甲、乙两站相距336公里,一列快车从甲站开往己站,每小时运行72公里,30分钟后,一列慢车从已站开往甲站.每小…  相似文献   

14.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难点,一方面是在学习整数应用题的基础上的继续与深化,另一方面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量”与“率”之间的关系与整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比较,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抽象。解答分数应用题时,首先遇到的就是判断确定单位“1”的量,其次是找已知量的对应分率。我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揭示“量”与“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要善于发现“量”与“率”之间的隐蔽条件,根据分数的意义准确地列式解答。当然,学习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靠单一的思路难以找出解题突破口,只有平时多总结规律,才能游刃有余。  相似文献   

15.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进行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量率对应原则贯穿于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始终。如何寻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及已知分率对应的数量是分数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一道分数应用题中,量率对应关系总处在一定的句子里面,隐含量率对应关系的句子则称之为“关系句”。如:“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2/3”;“六月份捕鱼的吨数比五月份多1/4”等。学生能否准确快捷地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快捷地找出题中的量率对应关系。因此“关系句”的分析是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关系句的分…  相似文献   

16.
两步计算应用题在应用题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两步计算应用题和简单应用题比较 ,不仅已知条件的数量增加了 ,而且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复杂了。特别是已知条件与问题不像简单应用题那样明显地对应着 ,学生要学会根据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出隐蔽的中间问题 ,才能正确解答。这一点是学好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因此 ,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打好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1 .抓好简单应用题…  相似文献   

17.
一、理解性困难及其克服这种类型的困难究其原因是由于对复合应用题的不理解而造成的。也就是说,当学生遇到复合应用题时,看不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眼巴巴地看着有些惘然,对各种数量之间的关系更不可知。对于这种困难,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仔细地分析,找出有关能反映数量关系的词语,首先应把它分解成几个有连续性的简单应用题,逐个进行解答。这样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还要让学生懂得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需  相似文献   

18.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它是描述客观情境,反映某种数量关系,让我们求解未知数量的题目。囿于小学生审题能力束缚会导致在阅读应用题时不能捋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无法寻找正确的解题方法。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几个角度来解说小学数学应用题审题解题技巧。  相似文献   

19.
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难于掌握。如何教会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钻研的课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得出: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线段图表示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使解分数应用题由难变易。6至12周岁的儿童主要是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画线段图解答分数应用题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因此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有效途径。画线段图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是:光画一条线段表示标准量(单位“l”),再根据已知条件画出和标准量相比的比较量,最后找出量与分率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当某些应用题条件比较隐蔽,数量关系结构不太明显时,在不改变问题情节的基础上,把相关的条件作合理的变化和调整。这样便于厘清已知数量与要求问题间的关系,让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地浮出水面,从而达到正确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