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客佣增加,并更多的转变为客户,客户广泛发展,世代相传,“寄命衣食”。表现在军队里,乃私兵、部曲的盛行,形成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烈的世兵制。世兵制,兵员被迫服兵役,对其主帅有着人格上的依存;是基本上脱离生产的职业兵,全家世代相袭,“寄命衣食”于其主帅;兵员只列军籍,不编户贯。他们可以  相似文献   

2.
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卫所制为主,后一阶段以镇戍制为主。在卫所制下虽可防止“强臣握兵”,但兵将互不相识,战斗力往往受到影响。所以,明中期以后以卫所为基础而又不同于卫所制的镇戍兵制,逐渐在边兵与外卫中居主导地位。镇戍制虽有非经制的一面,但其基本精神颇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一,从卫所等抽选精兵(或招募)以增强战斗力;二,兵将团操训练,使将有常兵且兵马集中;三,以督抚分寄的方式赋予地方大员以稍大的兵权。一句话,镇戍制属临战体制,与京营兵制有相似之处。在镇戍制下,督抚的兵权虽略有加大,但仍然受到限制,兼之国家核心武装力量(京军与边兵)的军饷由中央提供,这就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出现。尽管镇戍兵制以守为攻,趋于保守,但它对支撑大明江山起了一定作用,对清绿营兵制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探讨了东汉的私兵问题。文章涉及东汉私兵的出现和发展,东汉私兵的构成、特点以东汉私兵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作者认为东汉私兵是一股邪恶势力。它曾疯狂镇压农民起义,罪恶累累;它破坏中央集权,助长割据势力,导致东汉以后中国社会陷入军阀混战局面,为害非浅。  相似文献   

4.
历代兵制的发展变化,在固原的军事与战争过程中多有体现。先秦时期,夏商时实行临时征召的民军制,西周在此基础上更臻完善,曾“料民于太原”,车兵骑兵在固原已有反映。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征兵制与募兵相结合,仍体现寓兵于民的思想,主要是步兵、骑兵和车兵。三国时以世兵制为主辅以征、募;西魏北周府兵制代替世兵制,这一形成过程在因原表现突出。隋唐仍实行府兵制,且更趋完备;贞观年间由鼎盛而衰落,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唐朝在原州设有折冲兵、防戍兵、州县兵且相互交叉,构成了唐朝中央在原州的武装力量。  相似文献   

5.
北宋的军队由禁兵、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实行募兵制。镇戎军实行募兵制与征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金陷镇戎军后,仍实行征兵与募兵相结合的兵役制;蒙元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制度,立国后的安西王府辖境,是蒙古兵、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集中驻防的地区,包括屯军;明代前期实行征兵制,嘉靖以后实行募兵制,固原招募的土兵乡兵是当时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清代前期实行世袭兵制,后期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在固原表现突出,向荣开清代固原募兵之先河,董福祥甘军招募固原籍兵士最多。  相似文献   

6.
"部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特殊的一个阶层,由汉代军队的称谓逐渐演变为依附者。就军队而言,部曲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将领的私兵,其性质到唐代后期和节度使的牙兵几无二致。就依附民而言,最初的部曲与宗主在宗法关系掩盖下相互之间的剥削关系不明显,但部曲逐渐向仅高于奴婢的地位演化,南北朝末期完成了这种演进,唐代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部曲的贱民地位。  相似文献   

7.
团练在清代官书中又被称为乡兵、乡勇。清统治者将团练、积谷和保甲同列为“地方应办事宜”。作为清朝政府利用绅士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它成为清王朝维持地方治安的主要工具。 近代以后,由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兴起和发展,团练这种组织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盛极一时,其性质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为近代湘、淮勇营兵制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绿营兵是清代的经制兵,部署在全国大部地区,对维护清朝的统治、深化地方的控制作出重要的贡献。文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阅清代典章、政书、方志等资料,列表分析清代同州府区的绿营兵制的历史变迁,并简要述及同州府绿营部署及汛地设置情况。  相似文献   

9.
晚清“巡警军”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以1901年编练巡警军的上谕为清政府创办警察的起点,实则巡警军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警察。它源于晚清的兵制变革与治安观念的转换,但清廷对其规制并无明确计划。由于督抚理解不一与地方情形各异,各省编练时,有的军事色彩浓厚,有的将之办成近代意义上的警察。清廷赞同后一方案,从而走上建立近代警察制度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宋元时期,火药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悄然兴起。火药兵器越来越多地在战场上使用并变得越来越具有决定意义,冷兵器地位渐次下降,兵役制度由府兵制、世兵制向募兵制转变(中原地区),作战形式由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向以火器手为中心的诸兵种协同作战转变,以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后勤的发展为辅助,最终初步形成了以冷热兵器并用为基石、以世兵制和募兵制为支撑、以火器手为中心的诸兵种协同作战为载体的火药时代典型战斗力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1.
面对外患内忧,苏武提出军事改革意见。关于兵制,他反对兵与民绝对相分,主张变终身兵役制为十年兵役制,创建民兵,加强地方军。关于战争目的,他主张对于外族的侵挑战争,以反侵挑战争去加以消除,对于国内的战争,以减轻百姓负担、缓和他们同朝廷的关系去加以消除。关于用兵策略,他主张分兵临改,引而不发,去打击西夏。  相似文献   

12.
温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相当重要。通过对明代温州兵制运行细节的详尽考述,从中梳理出明代温州兵制变化的如下特点:卫所制在明初是作为一种国家制度而推行的,民兵制与营兵制则是到了明中后期才开始兴起的,它们所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亦各不相同。在各地方区域中,这三种防御力量呈现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三国的军事制度 1、募兵制的兴起,以及其他集兵方式。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七年(公元31年),诏罢郡国材官、骑士、楼船兵,征兵制衰微,兵源主要依靠招募。东汉末年战乱,兵制更加紊乱。当时各国采用的集兵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召募。关东豪杰讨董卓时,其士兵多由募集而来。曹操、刘备、孙氏政权的兴起无不借助募兵。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到处流亡,是募兵兴盛的客观原因。自魏、吴各具国家规模以后,凡募兵须先得到政府的批准,各地将领不得随便召  相似文献   

14.
尹嘉宾是晚清阜阳籍将领,主要活动于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前期主要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后期倾力维护地方治安、统领练军,官至记名提督、署南阳镇总兵。因牵涉教案被革职,死后葬于阜阳城东南。  相似文献   

15.
汉唐时期骑兵时代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更为精良的钢铁兵器为基石、以世兵制和府兵制为支撑、以骑兵为中心的骑步协同作战的作战形式为载体的骑兵战斗力生成模式,同时,军事理论、军事教育训练、军事法制等结构性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开展较为系统和正规的役龄前军事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役龄前军事教育主要通过学生兵制度来实施。20世纪50年代,日本为满足自卫队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各军种建立起学生兵制度,后因国际形势、日本国内改革等因素,学生兵的培养规模缩减,现仅存于陆上自卫队。日本学生兵制度具有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科学完备、注重与地方教育体制的衔接等特点。借鉴日本学生兵制度的有益经验,我国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多方参与的融合式培养模式、加强国防教育的社会宣传等方式推进役龄前军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战斗     
战斗即生命,在战斗中我们取得生命的力量,在战斗中我们取得生命的意义。没有力量,没有意义的生命,要它干什么?但是人类当中,有的高兴战斗,有的不高兴战斗,这是什么道理?这战斗性怎样可以失掉?有人说战斗力是会被更大的战斗力消灭。这是浅见。一个意识前进的集团的战斗力,遇着一个意识落后的集团的更大的战斗力,是受着一时的镇压。这种镇压叫它产生出新的战斗技术,繁殖出新的战斗分子,到后来,便能把那更大的战斗力克服。  相似文献   

18.
牛时著《伊犁兵要地理》是民国年间唯一出版的伊犁地方史志,也是民国新疆第一部“兵要地理”.《伊犁兵要地理》的内容涉及清末民初伊犁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对俄交涉等多个方面,内有许多不为其他文献所载的重要史料.《伊犁兵要地理》在伊犁地方志著作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正好可补文献、档案之不足,在西北边疆史、新疆近代史及军事史、中俄关系史研究及伊犁地方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伊犁兵要地理》也反映了作者要求增设县治、移民实边、兵制改革、加强界务、防范俄国等治边理念.  相似文献   

19.
牙兵,又称“衙兵”,要而言之,就是主帅自己的私兵或精锐部队。古代天子或大将出,军前必建有象牙装饰的大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五“公牙”条载:“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之‘牙旗’”。说明牙兵之名与牙旗有关。见诸史籍则是在唐代末期。此外,牙兵还有“衙军”、“牙中军”、“牙队”、“部曲”、“银枪都”、“银枪效节军”、“银刀”、“银刀都”、“银刀军”、“黑云都”、“外宅男”、“后楼兵”、“雕旗”、“门枪”、“挟马”、“挽  相似文献   

20.
曹魏士家制度,多年来为史学界所重视,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其中仍有不少问题未真正解决,特别是一些观点将该制看成为静态事物,不能反映该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阶段性。因此,从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一、士家制形成的原因和时间曹魏士家制形成为兵民分离,士兵独立户籍,世代为兵的世兵制度,一方面是当时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