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改革后国家权力逐渐淡出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农村丧葬开始复兴,并演变为一项仪式众多、花费巨大的攀比行为。金耀基将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是社会阶梯中有身份地位者的专属物,而道德性的面就等同于脸,是任何人都具备的。本文从湖南某农村的一个个案出发,借助面子的两个维度分析农民卷入到不断刷新的丧葬经济的原因。本文认为,面子意识导致了丧葬仪式变迁与花费提升,并逐步成为农村划分阶层的维度之一。  相似文献   

3.
农村历来重视丧葬活动,在殡、葬、祭等丧葬活动中,有各式各样的丧葬仪式。丧葬仪式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是体面地安葬逝者,体现人的价值;二是保存了传统的民族风俗文化,教育教化村民,促进个人成长;三是加强村民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村庄凝聚力;四是整合村庄资源,促进村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农村传统礼俗的变迁--以五台山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传统礼俗的变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传统礼俗对人的行为约束开始减弱;人们的社会空间扩大并带来称谓上的趋同;老人与子女分门另住逐步取代了三代同堂的居住模式;婚事彩礼消费现象日趋严重;丧葬礼俗繁复冗缛、劳民伤财。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内蒙古西部区农村方言中丧葬词表现了这一地区农村的丧葬文化。“烧下炕纸、灵棚”等,反映了人们灵魂不死、求其赐福的观念;“孝服、哭丧棒”等,表现了生者失去死者的哀痛,同时也体现了孝道;“复山、七七”等,表达对死者的怀念之情;“穴葬、小份儿钱”等,表现了重殓厚葬之风。  相似文献   

6.
现行火葬制度,系政府强行的制度。强行推行这种制度可能导致不佳的法律效果。因此应重视传统土葬制度的价值,正视丧葬改革的制度设置缺憾,进一步改进丧葬制度。  相似文献   

7.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是生活在祖国腹地武陵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山地少数民族。在现代化多元文化互动的背景下,土家族村落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丧失,而是在其中产生出新的文化因子。本文拟对鄂西南的一个土家村寨的饮食、居住文化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潮汕地区丧葬习俗是传统伦理道德与地方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仪式,流程主要包括四大部分:殡前事项、做功德、出殡和丧后祭拜。潮汕内部的丧葬习俗存在区域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停尸公厅的时间、“做功德”的流程以及丧后祭拜的“做旬”次数。结合文献与田野调查,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差序格局及重男轻女、五服制度、治丧组织、风水信仰、攀比之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析,潮汕丧葬习俗背后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潮汕宗族组织的存在是丧葬习俗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潮汕丧葬习俗虽然在新时代有迷信、从众攀比等弊端,但是也在逐步简化不合时宜的程序,同时作为乡村集体记忆的一种载体,对于增加宗族内部的认同感、基层治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仍有其存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徐岩 《华章》2010,(20)
随着劳动生产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产生、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研究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规律,挖掘农村文化的内涵,对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文化的变迁是当代中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章中我们以新疆伊犁地区霍城县老城村东乡族为例,从他们移居新疆以来宗教文化变迁三个阶段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发生变迁的原因、影响及其变迁趋势作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长阳高家堰村在政府主导下,其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转向盆景产业化,以土家族为主体的高家堰村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盆景产业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文化品质的现代化,是整体文化的价值调整与提升。民族地区开发中应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平衡发展,注重对人文力的投入和开发。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变迁是指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文化系统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诠释,它积极围绕人类的行为。一个文化系统通常包含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身心理的关系。文化变迁是属于文化发展、变化的一种类型,是从以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生活文化开始,"由表及里"不断地向深层次文化渗透的。蒙古族文化在重庆彭水县向家坝发生的变迁便是在特定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在内外因的推动下与周边散杂居民族在生活中长期相互交流、交往,互相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所发生的一种文化变迁现象。  相似文献   

14.
现代休闲理念认为,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以传统纳西族村落道生村的休闲文化为考察对象,对比改革开放前后当地民族的休闲方式,分析纳西族休闲文化变迁的因素及人们对此变迁的态度,最后试图建构一条当地少数民族休闲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余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5):21-25,50
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形式、内容各异。威宁蘑菇村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虽然丧葬仪式有其它民族文化互融的成分,但是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社会性、集体性、环境适应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文化几经变迁,对中国农村社会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中的家族文化、乡规民约、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这对农村社会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促使农村社会逐渐从封闭性向开放性、单一性向多元化、人情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要重视重塑农村文化秩序,加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推进农村新旧文化转型,从而通过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7.
土家族是生活在祖国腹地武陵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山地少数民族.在现代多元文化互动的背景下,土家族村落文化的变迁主要表现在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的丧失,而是在其中产生出新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丧葬礼仪在中国农村社会历来受到莫大的重视,程序繁琐却普遍盛行,历经改革却经久不衰。传统丧葬礼仪顽强生命力的背后反映的是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对农村传统丧葬礼仪进行梳理总结,从农村治理角度切入,以期探索农村传统丧葬礼仪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农村变革与村落家族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绵延数千年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中国村落家族文化, 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78 年以来的农村改革中, 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其群体性质、族居方式、组织结构、调节手段、经济形式、资源渠道、生活方式、观念形态、执行功能等基本要素, 均发生了历史性嬗变  相似文献   

20.
回族丧葬仪式不仅是生命礼仪重要的组成部分,还是基于伊斯兰教两世吉庆的观点而产生的宗教性礼仪。它直观地表达出回族穆斯林所固有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理念,积淀了回族群体共同的情感,并对群体心理产生了强烈的浸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