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常常惊讶于北方方言的动势和开放性。认真,在北京为“叫真”。和认真相比,“叫真”有一种进击性。凡事不能都“叫真”,因为,尽管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对于人个体,空间和时间却是有限的。凡事又不能不“叫真”,或者说凡事应该有“叫真”的地方和“叫真”的时候,因为,没有理性的“叫真”,就没有科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平时要多喝水,这样对身体好;日常多注意补充身体的水分,对健康有帮助。但专家提醒,凡事都要有个度,水喝多了,也可能会引起“水中毒”。  相似文献   

4.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5,(8):68-68
凡事都是做起来的。都要讲规则,都需要坚持,创新是,传媒也是。没有章法的“创新”是可怕的。就像在悬崖上跳舞。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很多所谓的“创新”。是在徒费时间和资源。因为事后我们会发觉自己不过是在原点跳来跳去,甚或更惨。  相似文献   

5.
古人云:“凡事遇则立,不预则废”。事业的成功,要有预见性。一篇优秀稿件的诞生,亦需深谋远虑,事先有所规划(突发性报道除外)。纵观江苏省1995年度广播优秀板块节目,几乎事先都有良好的“题材规  相似文献   

6.
凡事都要掌握方法、技巧,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热线新闻采访当然也不例外,记者不仅要注重迅速、客观地报道,还要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乃至更深层次的涵义,生动、完整地还原一条线索应有的价值,而这不仅需要紧迫不舍的韧劲,更需要灵光一闪的智慧,可谓“有勇有谋”。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天价婚礼、天阶服装、名车豪宅等的报道占据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不少版面和时段,什么世界富豪排行榜、中国富豪排行榜等常常抢人眼球,震人耳膜,实在有些泛滥。笔者不是想要“封杀”这样的报道,只是觉得凡事都要“有度”,超过了“度”容易让人引起误解,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享用“天价食品”、“天价服装”、“名车豪宅”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和“天价”相比,绝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并不高,消费能力毕竟不强。  相似文献   

8.
南京出版的一家报纸上,最近刊登的一则性药广告做得沸沸扬扬,不仅占去半个版面,而且措辞说事竭尽挑逗和煽情。笔者并非一概反对报纸做性药广告,而是希望在做性药广告时,要尽量讲究文明用语,不该滥用挑逗性的言辞来竭力煽情,尤其是不该随便拿女人说事。凡事都有个度,过了“度”的“挑逗”和“煽情”,就往往与“低俗”乃至“淫秽”距之不远了!□措辞说事别过“度”@左雪文  相似文献   

9.
李记 《新闻天地》2010,(2):74-74
如何在制度革新上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固然重要,如何用更智慧、更理性的方式处理那些容易使流言蜚语大行其道的极度敏感事件,无疑更是各级职能部门迫切需要补习的“功课”。因为.凡事都有“两个版本”,绝对不是好事。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讲求宣传艺术,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握“度”。有些导向上的错误,就是因为不讲求宣传艺术、没有把握好“度”而造成的。 何谓“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度”表征着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过犹不及”,“过”是过度,“不及”是达不到。凡事做得过火,就同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只有恰当的度才是正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时下和一些基层报道员在一块闲侃,常听他们哀叹道:在“小单位”搞新闻没有大发展。诚然,在“小单位”凡事都受到约束和一定的限制,就新闻工作而言,也是如此。因为“小单位”和“大单位”之间,它们的区别在于“小单位”的工作相对较为单一,新闻线索、新闻素材也就相对较少。在这样的单位、这样的环境下报道员写稿往往受到局限,要想使新闻报道工作开展得好,必须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当然,这些并不是阻碍基层报道员成长发展的客观因素。小天地里也可能有较大的作为。这就要求在肯干、实干的基础上,要多动脑筋想办法,长双“新闻眼”。…  相似文献   

12.
台湾锦绣文化企业积极培育、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许钟荣董事长倡导以“诚恳、敬业、效益”六个字作为近千名员工的共同信条,在该企业内,做人要诚恳、做事要敬业、凡事要追求效益已形成一种风气及共同遵守的准则。 该企业的出版宗旨为“精致出版、热情服务”。从  相似文献   

13.
[原文]要做则做后生家每临事①,辄曰②:“吾不会做”。此大谬③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④,大误终身。家⑤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⑦。世人若被明日累⑧,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⑨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注释] ①后生家每临事:年轻人每逢遇到事情。后生家:年轻人。临事:遇  相似文献   

14.
守土有责在于度王卫华度,即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通俗地讲,就是一件事可做到的限度。凡事都有限度,真理向前多迈一步就是谬误。新闻也不例外。新闻没有绝对和无限的自由,因而新闻是要讲度的。各报总编辑守“土”有责。就实际工作而言,便是把握好度。而这个度又可以...  相似文献   

15.
这里,在性别上加引号是要说明,性别是被当作一个基本范畴来看待的。在敏感上加引号是要通过一种联想来突出性别的概念。过去不是爱说“阶级敏感”吗?凡事一旦归结到“阶级”。就算说到根儿上了。遇事能很快嗅出其“阶级性”的那种特殊能力被誉为“阶级敏感”。为学习从“性别”角度看问题,培养自己的“性别敏感”,我在这里特用“阶级敏感”的联想,以加深印象。“阶级敏感”的日子谁能忘记。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出版参考》2014,(1):47-47
父亲去世以后,妈妈比年少的我更六神无主。爸爸生病欠下的债没有着落,操办丧事叉要花钱,妈妈拿不准怎么办好,索性凡事都和我商量。  相似文献   

17.
在国外当记者,工作环境远不如国内,经常受到驻在国各种复杂的甚至意想不到的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采写一条看来是普普通通的新闻,有时却要你使尽浑身解数、急出一身大汗,才能完成任务。在国内当记者,一般来说,采访对象都是“自己人”,凡事好商量,一次采访不行,可以两次三次。要到什么地方去,要看什么企业、设施,找什么人谈话,相当自由,如果遇到政府发表重要文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一般可以提前拿到文件和讲话稿,采写新闻比较从容。但在国外采访就不同了,作为一名常驻“外国记者”,处处“享受”的是外国人的待遇。记者活动要服从驻  相似文献   

18.
通才·史家·政治家--中国新闻人才观的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凡事都是人做的,人才是事业发达的基础。因此,自19世纪中国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学者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对新闻人才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造就新闻人才的理论主张。回顾100余年来中国新闻人才理论发展的历史,我认为,“通才”办报、“史家”办报、“政治家办报”是中国新闻人才观中最具代表性的理  相似文献   

19.
今日全国范围“扫黄”运动,轰轰烈烈,仗着领导的决心和群众的协力,弄得“黄”书已无可潜藏。但也有新的动向,它不敢明目张胆地暴露在书铺地摊上,还可能潜藏在某个暗角或旮旯里,不敢白昼露面,还可以黑夜现形。再说,凡事都是人做出来的,分什么人、分什么事,只要有人的地方这种现象就消灭不净。再深说一点,国内尽管绝迹,国外还可以源源内输,因为它的大本营不在中国。所以用“校书如扫落叶”这句古话作比喻是最确切不过的。当然,各层领导不会不看到和想到这一点,希望能把这个决心长久坚持下去,如对过街老鼠那样,人人喊打。不过又要重复上面那句话,凡事都是人做的,人能做,也能不做,不靠政策和法律,又谁能约束谁呢?我们搞书本的人深深懂得校书的甘苦,不惮辛苦校了再校,甚至三、四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目?笔者认为,凡事解决方法问题至关重要。大千世界到处都是问题,解决问题无非是方法。恩格斯说:“全部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对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来说,要把握要领,提高稿件命中率,同样要讲究方法。自己初学乍练时,曾为找不到好的方法而苦恼,而困惑,可是入门之后,特别是走上宣传、新闻领导岗位之后,指导别人写作时却不轻谈写作的一般方法,更注重的是掌握运用唯物辩证法。今天跟一些办报经验丰富的人谈方法似乎可笑,被认为浅白、过时,该用一些时髦的话,诸如“创意”。“策划”之类。然则创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