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体集邮”乃我新创的一个名词。何谓“立体集邮”?是相对于邮票——邮册——邮集的“平面集邮”而言。何谓“平面集邮”?邮折上、邮册里的邮票、邮品,不论你怎么摆放,都是平面的、二维的;邯集贴页上的邮票、邮品,不论你如何展出,也是平面的、二维的。常规的集邮,不论是传统集邮的方式,还是专题集邮的方式,不论是搜集、整理,还是欣赏、研究,基本上是静态的“平面集邮”,只有少数集邮类别如极限集邮、原地集邮和某些需要实地考查邮路邮史的例外。“立体集邮”就是让邮票立起来,让集邮者走近邮票、走进邮票。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我就爱好集邮,那时我有五六本邮册。参军后,这些邮册由我母亲保存,我只带了一册到部队,有时间就看看。20世纪50年代,我所在的部队在湛江驻防,我又开始集邮了,买了一些老纪、特邮票。1966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到来了,邮票也不能集了,连在40年代买的纪念  相似文献   

3.
张立 《集邮博览》2012,(10):54-55
对于邮票的功用。传统的认识是,一作为邮资,二用为集邮.而近些年则摇身蜕变为纪念品或礼品。其法是以邮票制成大型主题邮册,极尽奢华,厚重的纸张,精美的印刷,册页的设计与邮票的图案浑然一体,相映成趣。而其中邮票嫌少,而图甚多,也就有了“是电视剧插播广告,还是广告插播电视剧”般的质疑。然而,无论其初衷如何,结果却是邮册之价格奇高,远远超出邮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九问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集邮的? 起因是什么?1964年上小学三年级时开始收集邮票。当时我母亲的两位同事喜欢集邮,一位姓孙,一位姓钱,两人相当投入。母亲带我去他们家"开眼界",在一大摞邮册、五彩缤纷的邮票面前,我羡慕得不得了,他们都送了点邮票给我。  相似文献   

5.
原艺珊 《集邮博览》2012,(12):26-27
设计《京剧净角》邮票是五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集邮总公司工作。2007年初发行《京剧生角》邮票,我和同事一起设计了一个本专题邮册,我负责邮册里的净角个性化邮票、旦角个性化邮票和《京剧经典剧目》纪念张本票的原画创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的邮票编辑室主任王虎鸣,在总公司一位领导办公桌上见到了我画的那本纪念张本票,遂约我试试设计《京剧净角》邮票。  相似文献   

6.
一不留神,步入集邮的殿堂也有20余年了。20年来,集邮给我带来有儿时欣赏邮票的童趣;有寻长到一枚高面值信销票时的欣喜;当然也会有看着邮册中越来越多邮票被贬值、打折时的迷茫和沮丧;但更多的是在集邮中增长知识和分享知识的愉悦,所以对集邮——我才会一如既往和痴心不改。记得还是上小学时,星期天便经常和同学,还有邻居家的孩子们聚在一块儿,玩“放电影”的游戏;就是用  相似文献   

7.
昭镛 《集邮博览》2012,(7):76-76
大部分集邮的人不会满足于只买新发行的邮票、邮资封片,总会变着法子玩一些花样,体会集邮的快乐,我也是如此。2011年《辛卯年》邮票发行时,我从集邮公司买到一本中国集邮总公司制作的《辛卯福二十四节气》邮册,里面除了大、小版兔票外,还有福字二十四节气专用个性化邮票24枚,未裁切的二十四节气纪念封24枚,每枚封左边分别印有以辛卯兔为主图的每个节气的图案,右边还预印上每个节气名称的北京纪念戳,背面印有相应节气的说明。  相似文献   

8.
艰难地一枚一枚“集”齐一套邮票,与很方便地到集邮营业柜台一次就买齐一套邮票,其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学生的时候, 我所在学校内有一间不大的邮电所。热衷于集邮的我, 经常在午休或晚饭后到那里看看是否有新到的纪特邮票出售。现在插在邮册中一套全新的《金鱼》邮票,就是那时今天一枚,明天一枚用4分钱或8分钱,从这个邮电所里买全的。《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发行时,在这个  相似文献   

9.
戴定国 《上海集邮》2008,(12):22-23
第32位总统罗斯福总统对集邮的推动谈到美国总统与邮票的渊源,罗斯福是最为出名的一位。他的集邮爱好源自从5岁就开始集邮的母亲,而且即使在自己1921年因患小儿麻痹症致残治疗期间,也每晚与邮册相伴,以此来忘却白天治疗的痛苦。1932年,他任纽约州长并竞选美国总统时,有一种竞选封就以他是集邮者为号召(图1),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印制邮票,邮票的知识性日益显现出来,于是就有了“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这一名言,这是邮票的文化功能。集邮的日益发展终于使邮票发行部门尝到了甜头,印制成本极低的邮票到了,集邮者的邮册里安家落户,邮政部门不用担心为发行的邮票去付出邮政劳务。当今纪特邮票的第三功能即特殊商品功能,终于呈现出强大的经济作用,发行邮票已成为世界各国邮政财政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时侯,听“龟兔赛跑”的故事,不愿意相信兔子会输。我总是在想,要是兔子及时醒了,那又是另一番光景了吧! 由此联想到每年的邮册大战。集邮爱好者一到年底,都希望自己心爱的邮票能“住进”精致漂亮的定位册里。上海的集邮者,多数购买本地生产的鸿雁邮册。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外地邮册不断涌入上海这个大市场,“鸿雁”渐渐败下阵来。本土企业竟然在  相似文献   

12.
林强 《集邮博览》2008,(6):42-4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河南省开封市工作,集邮门市部设在自由路,很小,大约只有十平方米左右,柜台旁边站几个人就觉得很拥挤,每逢星期天门口更热闹,大多是交换邮票的,那时人们还不敢买卖邮票。一个星期天,我见一些集邮者围着一个小伙子,要交换其邮册中的庚申猴票(信销的),因为要求交换邮票的人太多,小伙子意识到"奇货可  相似文献   

13.
父亲自上中学从爷爷手中接过一本邮册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集邮生涯。从首日封到新邮票、年册,几十年下来,我们家已是遍地邮票了。父亲将自己的心血点点滴滴地花在了邮票上,邮票也深情款款地承载着父亲半生的回忆。然而,在繁多的收藏中,罕见从台湾寄来的实寄封和邮票。在年近花甲之时,这件被压抑的愿望愈发突显出来,几乎要成为人生之憾。  相似文献   

14.
近年,集邮爱好者以购藏新邮票为快事,我却是在寻觅信销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平时我注意多方收集信销票,久而久之邮册便逐渐丰厚起来,有的邮票刚集到时,残破之相真是惨不忍睹,留之太寒酸,弃之又不忍,只得夹在一本小插页中,  相似文献   

15.
我从小学时代起就喜爱集邮,那时家里经济状况不佳,就从亲友那儿搜集实寄信封,剪下邮票后小心地洗净胶水浆糊,晾干后夹在书本里压平,然后插入集邮册收藏起来。日积月累,藏品渐丰,有空时翻开邮册一页页地观看,那红红绿绿、美不胜收的炫丽邮票,带领我进入了由方寸纸片组成的浩瀚缤纷的艺术小世界,不仅让我增长见识,也陶冶了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从此,集邮就成为伴随我终生的业余爱好,邮票也成为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6.
徐泉森 《武当》2023,(1):86-88
为了探究以中华武术为主题的邮票及相关邮品内容,笔者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于以武术为主题的邮票进行了收集,根据具体内容整理为邮票、信封及邮册三大类,并对于邮票及相关邮品内容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邮票及邮品内容以逼真形象的绘图方式对于中华武术的动作、人物及事件等进行了图像表达。中华武术主题邮票具有武术版本文化存留、促进武术对外传播、提升武术文化表达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中华武术主题邮票的特殊性,提出有关于武术主题集邮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邵林 《上海集邮》2000,(9):41-42
集邮者在进行传统集邮的同时,往往会对邮票上的图案发生兴趣。比如,专门收集中国邮票的集邮家马任全,他也曾收集过一些外国邮票,因为他的生肖属马,所以特别留意画面上有马的各国邮票,口久自然形成一部马邮票的专集;王纪泽和张包平之是一对因集邮而相识、相爱的伉俪,他们除了专集红印花邮票外.还专门收集夫妇双人像邮票。这是与传统集邮不同的另一种方式,不以邮票的发行国家(地区)、年代、票种为界限,也不追求每套邮票必须“全”,而是只以邮票画面反映的内容或邮票发行目的(简单地说,是指邮票纪念或宣传的事物,一般为邮票的票题)作为取舍的依据,这类集邮方式称为“专题集邮”,最初的专题集邮又称“图别集邮”。  相似文献   

18.
在刚刚过去的新世纪第一一年,我们目睹了APEC会议在上海圆满举行,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中国顺利加入WTO,中国足球队狭得2002年世界杯决赛资格……中国邮票及时记录了这些喜事,集邮翻看邮册。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从10岁到现在,已有20多年的集邮史了,我比较喜欢收集新中国的普票,前不久在铜陵市集邮公司边的地摊上,意外的“捡漏”,买到一张珍罕的“文普”解放军10分细齿信销票。我们这儿一到双休日,在市集邮公司边的胡同口,就会有一些本地人自发地在一起摆地摊,大多是在卖一些邮票和钱币,市场不是很大。一个月前,因休息在家无事,就到那里逛逛,路过一个地摊,见摊上摆了两本邮册和一些钱币,就随手拿起一本邮册翻看,大多是一些80年代中后期的纪、特票和一些信销的散票。忽然,有几张叠放在一起文普信销票引起我的注意,两枚  相似文献   

20.
刘建辉 《集邮博览》2012,(11):25-25
赵涌公司是以其创始人赵涌命名的一家以经营邮票、钱币为主的公司。从1985年开业至今,赵涌公司的固定客户已遍及世界各地。作为一家私企,既没有新邮票(指发行期内)的资源,也不经营新票,更不涉足集邮礼品,他们是如何发展壮大的?他们的发展足迹对集邮行业有何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