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现代修辞学列为比喻和比拟两种辞格,古代《诗经》学则统称为“比”。《诗经》三百零五篇中的比,一种是纯乎比体的诗,只有《硕鼠》、《鸱号鸟》、《螽斯》、《鹤鸣》数篇;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赋句和兴句中用比喻,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诗经》各篇中运用的比喻,有明喻、隐喻、借喻。(一)明喻。明喻,即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语:“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凡有喻词的比喻句都是明喻。《卫风·硕人》描绘贵妇人庄姜的美貌,因其描写的成功,被后人称为“美人赋”。其中接连用了五个比喻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法对《诗经》中"伊"字进行词义分析和句法功能比较,意在说明"伊"字主要用作助词、连词和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4.
文学即人学,《诗经》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史",更是其"心灵史"。以《诗经》中"哀"、"忧"等字作为切入点,以保罗.蒂利希的"焦虑论"作为理论工具,反观《诗经》文本,与先民生活多有契合。只要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的非存在时都会产生焦虑感,故以此作为理论来阐释先民"焦虑"的生命意识。在《诗经》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生存之困顿、意义之虚无的感慨以及对道德的忧虑。  相似文献   

5.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借代和比喻作为两种修辞手法,在本质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就分析"狐"使用的文化现象和借代的形成与比喻的特点,看<诗经·卫风·有狐>采用的借代用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诗经&#183;大雅》中五首周史诗与《伊利亚特》经典情节的文本细读,互照互识《诗经》周史诗"壮美"与《伊利亚特》"崇高"风格的同异,以此为中西诗学体系的基本诠释原则分别是"言志"与"模仿"提供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多以鸟兽虫鱼草木比兴,含蓄委婉的抒情言志。在文学作品中花多与女人联系在一起,而《诗经》开创了以花来比喻女子的先河。本文从《诗经》中用花来比喻女人的三种用法,来探讨古人表达感情时自然纯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学界对《诗经》"二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新世纪新时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二南"研究状况的评述,旨为新世纪的《诗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如"字的词性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词"如"在《论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共计出现了147次,分别有作动词、连词、词尾以及形成固定结构,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如"字的基本用法。《论语》中"如"字的动词义项为"像、及、就是"。"如"字连词有假设连词"如果"、选择连词"或者"、他转转折连词"至于"义。"如"字的三种固定结构为"何如"、"如之何"、"如……何"。此外还作形容词词尾。  相似文献   

11.
《诗经》"而"用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而”是上古时期一个相当活跃的虚词,对《诗经》中的“而”字进行穷尽式调查、分析、归纳,不仅能进一步论证其特征、揭示其在《诗经》中的特殊用法;而且借助“而”字在句中所起的作用,还能对《诗经》解释中存在的某些分歧进行一定的整理,加深对《诗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于"字主要用作介词、助词以及动词等,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在文中共出现335次之多。文章就其在《诗经》中的主要用法作一详细考察。  相似文献   

13.
说"南山"     
古诗文中的"南山"大多指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终南山,首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长寿的南山,不会崩坍陷落.后"寿比南山"常用来比喻人长寿,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相似文献   

14.
飞蓬的性情     
一石 《小学科学》2014,(1):22-22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经典。《论语》中记载孔子在评价《诗经》时曾说过的一句话——"(《诗经》)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说通过读《诗经》,可以多多认识草木鸟兽的名称。因此,我们开设了"诗经里的植物"这个栏目,将为大家图文并茂地介绍在《诗经》中出现过的植物。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诗经》中"为"字句共出现了82(包含重复出现的情况)次,从语法功能来看,主要是作谓语;从词性来看,主要是用作动词。虽然"为"字的用法本身比较复杂,但是在《诗经》中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衬音词以及构成"为A为B"式,我们将从这些角度对《诗经》中的"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6.
花儿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歌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修辞艺术中广泛使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一脉相承,被誉为"西北地区的诗经"。本文通过赋比兴手法在河湟花儿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探索出河湟花儿修辞手法中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美人"形象,常常具有象征意味。《诗经》中大量的作品虽是从生活中来的歌咏爱情的诗篇,其中的美人意象,可能实有其人,但也有少量的作品如《蒹葭》《汉广》,诗中的女主人公具有象征的意味,她们象征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诗中的美人,居住在遥远的彼岸,则表明了理想之虚幻。《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比较复杂,有时用以比喻君王,这可以视为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只不过美人的喻意更加具体。有时,美人也用以比喻诗人自己,这时候,美人表现出两个特点,美好与孤独,这既表现了诗人品质的高洁,也暗喻诗人不被国君信任的忧伤。汉唐以后诗歌中的美人意象,则大多为《楚辞》之流洐。除喻君主之见弃,美人意象通常还用以表现知音难求的孤独与年华易逝的悲伤。  相似文献   

19.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高超的修辞手法具备了极高的审美价值,为后来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源远故而流长,深远故而持久。本文通过选取其中典型代表作品,对《诗经》中的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肖俏波 《衡水学院学报》2010,12(3):28-29,34
《春秋繁露》一书中出现"观"字多达67次,"观"字在《春秋繁露》中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它在《春秋繁露》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观"的主要意思、主体、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等方面的逐步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学术思想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