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中关于"南澳气"的记载,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考证.本文试图从地图地理、地名学等角度,并结合现代学者对东沙群岛的研究成果,考释"南澳气"中"气"、"尽北处有两山"、"长沙门"等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2.
“南澳一号”,一艘沉睡在海底的明代商船,渔民的盗捞打破了它400多年的沉寂。作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实物例证,它免于再次被破坏的唯一途径就是抢救性发掘。“南澳一号”沉船考古被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列为2010年的“一号工程”。5月10日至20日,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水下直播,更让亿万观众目睹了“南澳一号”考古发掘的现场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明星化”与“电视学者化”无疑是眼下中国电视界两道引人注目的景观——我们既然可以从凤凰卫视的“边缘式腾飞”中看到“主持人明星化”的巨大魅力,也可以从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读书时间》等栏目中感受到“电视学者化所蕴含的无限生机。对“舆论领袖”“二级传播”模式的超越“所谓舆论领袖(Opinion Leader),又译意见领袖,是指群众中具有  相似文献   

4.
《吕氏春秋》这本书的是对先秦各家思想中的精华的吸收,但在近代以前并没有这本书书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在近代以后,对其的研究才开始变得多起来,但对其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在道、政治、养身、音乐等方面,“气”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其进行“气”的专题研究对我们了解《吕氏春秋》思想很有帮助,在研究“气”的过程中,还应该把《吕氏春秋》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易中天、于丹等在央视《百家讲坛》做客开讲,“品三国”,解读汉代人物、《论语》和《庄子》等古代经典,因观点的标新立异、语言的通俗流行以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从默默无闻的学者变成“明星学者”,从普通的教授变成“超级教授”,学者走上电视,学术结缘传媒,在全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易中天于丹”现象。观众中有坚定的拥趸者,也有表示不屑和质疑的,不同的心态和声音反映了问题的各个方面。“品”、“解读”、“心得”就是一种解释,本文试从解释学角度来分析“易中天于丹”现象在社会中的传播与反响,以期提供一个新的角度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6.
百年文学中不少学者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周氏兄弟、朱自清、郭绍虞、台静农等,都一直深受“语”与“文”对待问题的缠绕。笔者以为,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之“文字性”及其现代际遇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任何成功都少不了一股气,一股劲,咱们中国人是讲究“气”的.“气”是一种人在不知不觉中透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精神状态.透过这种精神状态,你可以感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层次、化素养、学识水平、为人态度、处世方法等。作为一名记,应具有怎样的“气”呢?我认为,要想做一名好记、名记、出类拔萃的记,应该身兼“八气”:正气,勇气,骨气,底气,才气,另外,还要有一点灵气、傻气和人气。  相似文献   

8.
孙键,男,45岁,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水下研究员。1987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进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做文物征集工作。1994年开始从事水下考古工作。10余年来曾参加过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福建碗礁一号水下考古、西沙华光礁水下考古、广东阳江“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孙键是此次“南澳一号”水下考古队的领队之一。  相似文献   

9.
理与气,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经常讨论的哲学领域的一对基本范畴。 气,是宇宙万物存在的质的实体和运动的力的载体。《易经·系辞上》:“精气为物。”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理与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有理则有气”(程颐)“言物则气与理皆在其中。”(朱熹) 人生修养讲求“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文章写作讲求“气”。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刘勰《文心雕龙》有《养气》篇。 我们这里着重讨论说理文中理与气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永年是清朝著名的学者。本文从“儒藏说”、“进书”、“任编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周永年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晓明 《视听界》2004,(4):96-96
今年是国家广电总局定下的“产业发展年”。广电既具产业属性,则产业的“游戏规则”广电亦须遵守谨记。陈昆、谢耘耕用“新浪潮”来形容中国广播影视业的公司化改造,文章中两位学者友情提醒,电视媒体公司化改造中谨防“一公司化就灵”等三大误区。安徽电视台副台长邹晓利、宣传科长王永连文章中力荐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学者李岚与上海文广总裁黎瑞刚对话中关于“产业链和品牌运营”的论述,江苏交广网总监孛顺扬笔下的“资本运作”,也都广征博引了其他行业的成败得失,以及这些事例对广电产业的示范和警示作用,表明广电从业者尤其是其中的管理者逐渐进入情况,正在完成“宣传干部”到“经理人”的角色置换。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历代儒家学者对“子为父隐”等五个学案的解释,我们发现,在传世文本中看似存有抵牾的各学案背后,对“孝”的理解最终指归其实是一致的,即“行孝”最终要落实到维护“父之义”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3.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大批记者深入一线抓“活鱼”,写出了大量鲜活、真实、感人的报道,被称之为有“地气”的文章。“地气”一词成了基层新闻单位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就对“地气”的感受谈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曲径,指弯曲的小路;通幽,指通向幽静深邃的去处。古代学者对“曲径通幽”的妙处颇有见地。如唐代学者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清代学者俞樾,也曾在《曲园楹联》中抒发感慨:“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可见,这“花木深”、“无俗情”的奇景,只有不畏“曲径”跋涉,矢志“通幽”的人,才可能观赏得到,领略得到。艺术创作强调的含蓄表现手法,如果形象一点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写了篇短文,其中用到并不生僻的“竞相”一词。鉴于“竞”、“竟”二字报上常被混用,也鉴于我的文章中有一句“康拜因这庞然大物真神气”发表时被错成“康拜因这是庞然大物真神气”的教训,为防不测,我特意将“竞”字写得大大的,意思是告诉编辑、校对等有关人员:这“竞”字是不错的,请手下留情。想不到发表出来时,这“竞”竟仍然错成了“竟”。长叹之余,只有认命。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来民国学术地图的绘制中,不少学者推尊“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在“二陈”中,陈寅恪的地位尤为显赫,被目为民国学术界的“龙头老大”、“现代史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史学家中最杰出的有四人,那就是“二陈”再加吕思勉和钱穆,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相似文献   

17.
张大伟 《青年记者》2010,(16):101-102
近些年来,“全媒体”逐渐成为国内各类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关键词,诸如“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战略”、“全媒体报道”等。而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全媒体实验是从报业(传媒)集团开始的。然而,“全媒体”到底是什么?学界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不过,学者们对“全媒体”的关注和探讨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各类论著中,常常可以看到“气”这个概念。无论是养生保健、诊病治疗、修身养性、处世为人,以及从事各种文化创造,都会看到有关“气”的阴阳与顺逆、厚薄与正邪、修炼与运用等等的论述。这些论述很强调“气”的作用,但说到它的内涵则又有模糊性、变异性乃至神秘性。因此,有必要从现代角度来审视其复杂的内涵,并说明围绕“气”的概念形成了什么样的文化积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探讨2016年至2020年间我国新闻传播学者的学术流动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104名发生空间流动的新闻传播学者的人口学特征、学缘情况、职称变化、空间流动网络等展开定量分析,并结合对8名发生流动的新闻传播学者的质性访谈了解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发现:首先,104名学者的平均年龄为41.6岁,男性占比六成。学缘背景上,在武大、复旦、人大、中传获得博士学位者最多,研究领域为新媒体者最多。其次,在职业变动方面,呈现“三重向上流动”的特征。约五成学者的职称向上流动,新学校的综合排名和学科排名均有上升。再次,从空间流动来看,广州、上海和南京是吸引新传学者流入的最重要城市,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吸引了最多的新传学者流入,体现出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特征。访谈发现,新闻传播学者对学术流动更看重职业发展和学术成长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了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汉语事实对“了”字理论进行的一般性研究,对虚词“了”的分类、语法意义、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整理、比较、归纳与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