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2.
问题聚焦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既得意又得文,就是既要读懂课文的意思,又要掌握课文当中的语言文字(于永正语)。语文教学在呼唤"本色语文"!而时下的语文课堂里,师生"平等对话"淡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在新的教学理念的倡导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读”就形成了语文教学的主线。在进行课改实验中,我对“读”感悟颇深。  相似文献   

4.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现已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的热点。然而,什么是“感悟”?怎样才能“感悟”?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5.
宋颖 《云南教育》2006,(11S):15-16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语文课堂教学注人了生机与活力。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感悟的能力,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将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变成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理解不到位,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在对待学生的阅读感悟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应坚持三个“为主”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这是语文界广泛的共识。以学生为主,旨在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以读为主,反映了阅读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以自学为主…  相似文献   

7.
8.
阅读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不是对文本抽筋剔骨的简单归纳,更不是文本与思维的刻意揉合。新课程所要求的阅读,是“感悟”与“综合”的有机统一,是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发展思维,在探究的阅读中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9.
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有着这样的烦恼:学生喜爱文学作品却不喜欢上语文课;学生阅读面广而阅读能力低下。多少语文教师为解决这两个老大难的问题而费尽心思、苦苦探索而终未果。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语文课就是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阅读教学必须还给学生个性阅读、自我感悟的权利。阅读教学的本位性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古今语文教学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就古代而言,有“熏陶”和“感悟”;就现代而言,有“分析”和“训练”。“熏陶”“感悟”也好,“分析”“训练”也好,都各有其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长处。前者比较多地突现语文学习中积累的重要、品位体会的作用、渐进渐变的过程,这非常切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运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必然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语词法句法大体靠意会,没有多少性、数、格的区别,也不必以动词为中心,似乎不太严密,却是以简御繁,很有灵气,是一种真正从人的思维与表达的需要出发的以人为本的语言。叶绍虞先生说:“…  相似文献   

11.
对“感悟”的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4,(19):29-31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阅读教学,由于偏重“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性”,语学科中的阅读教学基本上变成了字词句篇的条分缕析,绝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流程只是把教参上别人感悟的现成结论硬塞给学生,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情丰富的体验,学生获得的认识绝大部分不是自己感悟得来的。作为语老师,教学一篇课,应该让学生感悟什么,笔认为:尽管选入中学阶段的语教材体裁多样,风格各异,但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感悟点总是有其共性的:它就是每课的重点、难点、疑点、美点。抓住上述四点进行感悟,我们就可以打破过去多年形成的阅读教学程式化的模式,而从不同的侧面真正的理解作品,激活思维,进而张扬阅读主体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绚丽多姿,是一种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它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就揭示了汉语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即:学习汉语需要透过“言”(语言)…  相似文献   

14.
史亚琴 《文教资料》2010,(35):58-59
感悟和语文素养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语文综合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教师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反复诵读文本是感悟的前提,品味语言文字是感悟的基础,生活体验是感悟的桥梁,实践中运用是感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确定“感…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这两方面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训练”——感悟体现人文性,训练体现工具性。教师钻研教材,找准适合学生“感悟”与“训练”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问题?目前大多数教育家都认同纽厄尔和西蒙所下的定义:问题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目前,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过程,往往会出现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一些看似有效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而教师的引导则总是把学生的思路往一条路上汇聚。这样,提问艺术也只是传授知识的艺术,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也便无从谈起了。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应如何设置才更为合理呢?本人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首先,我们得明确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教…  相似文献   

18.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19.
文本阅读教学中的"知人论世"不应该是一项机械性的教学任务,而应该对此怍"三维"思考:选择适切的内容以创建文本内外的关联;选择合适的课堂呈现时机以架构文本解读契点;以学生接受的效能为辅翼使之领会文本真意。  相似文献   

20.
"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语文教师,应该要辩证地对待读,应引领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把握了度的问题,才能把握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