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家庭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堂,但当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从孩子的成长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只能够传授给孩子基础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会对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注重幸福家庭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运用这些教材可以干涉孩子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幸福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展开探讨,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受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首先来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自身的素质、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等直接影响到孩子个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鼎 《文教资料》2014,(14):164-166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心理、社会、生理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接受和加工信息过程中的持久性偏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根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和终身教师。小学生处在学习风格形成的初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是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重点,父母教育风格对小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为此,家长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培育孩子良好的学习风格,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为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谢晓霞 《成才之路》2014,(14):39-39
孩子健康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土壤,一个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比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更有力。正如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我国的家庭教育近年来问题相对严重化,这原因有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也有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因素。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转变传统理念,摒弃不良家庭教育方式,改善孩子家庭教育环境,为国家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温强 《华章》2007,(Z2)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奠基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配合的结果。笔者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阵地之一,它相对于学校教育,具有针对性更强、方式方法更灵活、更能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特点。我们这个社会,想把孩子教好的家长很多,而瞳得怎样教育孩子的家长却很少,面对家庭教育这个永匣的话题,如何搞好家庭教育呢?现结合下塘小学正在开展的国家级课题《贫困山区苗族、土家族与汉族混居地美育资源传承...  相似文献   

7.
姜企华 《上海教育》2016,(Z1):98-99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而两者却常常互相指责:家长抨击学校教育制度的不科学,老师没有奉献精神;学校批评家长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不到位。其根本原因是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使命窄化为"让每一个学生考得好成绩",而忽视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主体性、潜在性。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指导家长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孩子向上向善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孩子乐观主动地面对学习生活,是家庭教育指导回归本源的关键之处,也是当代教育赋予学校的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随机教育"的含义、重要性、操作性三方面展开论述,指出它是家庭教育中很珍贵的教育契机,但往往被忽略的现实。文章纠正了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错误观念,并指出只要家长善于利用"随机教育",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可以用来教育孩子。家庭教育中家长科学的、理性的"随机教育",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教育始于家庭教育,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前的家庭教育问题颇多:有的家长言传身教负能量,孩子看在眼里;有些家长要么不管孩子,要么经常打骂孩子;有些家长貌似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可孩子的学习状况还是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家长听天由命,认为孩子不会读书就算再管也无济于事;也有部分家长觉得管不住孩子,孩子出现了种种问题;还有一些家长以孩子的名义忙着为孩子"赚钱",却和孩子的隔阂越来越大,孩子也开始有逆反心理,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在新课程的引领下应该丰富家校沟通的方式,加强家校有效沟通合作,试着改变家长朋友的观念,努力让家校教育同步,共创家校教育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清明节到了,这次我们想谈谈如何与孩子沟通死亡这个话题。既然面对死亡无法避免,提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可以帮孩子做一些准备,让孩子更加懂得珍惜,更坚强地面对生活。《家教有方》栏目介绍本栏目由《父母必读》杂志与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合办。旨在帮助父母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新知、良方.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孩子接受社会教育的媒介。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适当的家庭教育则使孩子心灵扭曲,性格畸形,给学校教育造成困难。特殊家庭作为—个特殊的教育群体,其家庭教育的影响异常深刻地体现在学生身上。特殊家庭学生的增多,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接触社会的第一场所,受过良好家庭教育的人绝对是受益一生。世界上有很多类型的家庭教育,它们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其中美国的家庭教育方式被认为是最成功之一。对中美家庭教育进行比较,有利于改善自身的不足,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不仅是基础性教育,而且是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代替的。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良好学业的取得和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可以使孩子有良好的文化教养,养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使其受益无穷。然而,农民工子女的家庭却因为流动性大,家长教育能力薄弱等原因成为其教育中的短板。在杭州艮山路小学看来,面对不同于主城区学校的生源及家庭教育背景,抱怨是最没用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曹玲 《考试周刊》2013,(50):193-194
家庭教育中,一直存在两种基本的教育形态,其一是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其二是祖辈对孙辈的"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使已有养育孩子经验的祖辈能够在各方面将孩子照顾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过分溺爱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近日发布。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占26.19%。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已成为中国父母最大的"短板"。(2014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报)根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的数据,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有超过六成的孩子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些孩子的父母要么不懂得教育方法,要么腾不出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同样也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基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缺一不可。所以,为了让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广大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在家里接受的教育,而且还要密切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进行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全人。殊不知,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且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家校合作,而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每一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携手同行,完成教书、育人、培养完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办好家长学校,新民市城区第五小学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基"的办学宗旨引领下,在"以生为本,成就未来"办学理念的实施中,开展了"相信自己我能行"系列教育活动,即让孩子在成  相似文献   

19.
许蕾 《考试周刊》2013,(28):188-188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学校的教育首先是家长的教育。任何国家和地区教育的三大介体是家庭、学校、和社会,而在我国往往把教育的介体单一片面为"学校教育"。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对家庭教育的忽略,导致家长个人责任的淡化,把教育的责任直接推到了学校,发生问题一味的追究学校、老师的责任,绝大部分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体会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重要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生活中,很多良好的品质培养,良好的习惯的形成,良好性格的形成都和家长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