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是党的大政策。要宣传好改革,党报的新闻报道也必须进行改革。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经济报道居于中心的地位。改革新闻报道,最关紧要的是改革经济报道。就一张综合性的报纸来说,经济报道改革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张报纸的质量、风格和面貌。经济报道怎样改革?根据我们党的新闻工作在实践中形成、奠定的办报路线和传统,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新闻工作的新创造、新发展,以及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认为,增强服务性是改革经济报道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向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在经济活动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今天,如何把经济报道搞得既具有一定深度,同时又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一个新闻改革的课题。北京日报自去年底开办的《效益开窍》经济专栏,即是我们对经济新闻改革所做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的专业性、工作指导性与经济报道的可读性,一向被认为是一对矛盾。在经济活动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主要内容的今天,如何把经济报道搞得既具有一定深度,同时又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这是时代为我们提出的一个新闻改革的课题。北京日报自去年底开办的《效益开窍》经济专栏,即是我们对经济新闻改革所做的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如何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是新闻界在新闻改革中正在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全国农业报道研讨班的热门话题。学员们认为,现在的经济报道面还太窄,往往是经济工作、经济领导或经济政策的报道,往往是政策加例子,或用例子解释政策,这样的报道很难使群众把它看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拓展报道思路和报道面。为此,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主要方面有: 一、信息经济新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应该提供大量的简单明了的商品信息。这种信息经济新闻要注重可信性、可用性。在国外,人们把这类新闻称为“可供你使用的新闻”。目前,在我们的报面上这类新闻不但量少,而且提供的信息还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索新路子。地方报纸尤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新闻报道。二、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从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交叉结合的角度采写的新闻。它透过社会现象看经济,透过经济现象看社会,抓二者的结合部。《人民日报》曾就一位女厂长被厂里一位工人杀害的刑事案件,透视经济改革的深层问题。《科技日报》曾就一位科技人员承包企业的奖金问题,透视社会各种人对经济改革的心态。这类新闻的采写和编辑,给我们提出了思维方式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要善于举一反三。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此,才能出新,才能有新的立意和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5.
不论广播、报纸、电视,经济报道都是各个新闻传媒的重头戏,对于经济生活,每个传媒都无法回避,对于经济新闻,每个传媒也不会轻视。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受众对改革介入度的增强,受众越来越多地批评我们的经济报道“不贴肉,不解渴”,我们记者自己也感到这样的报道“没份量,没看头”。恰在此时,一些传媒经过不懈的摸索纷纷推出一种介于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之间的新闻样式——姑且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它兼有社会新闻的可看性、贴近性和经济新闻的深度、广度,为传媒吹来一股清风,也获得了受众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经济报道随着改革的推进,表现出很多新的特点。我们的经济报道最大的成绩在于反映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脉搏,突出的毛病在于可读性还不够强。 让我们看看外国同行的一些经济报道,读起来为什么津津有味呢?是其写作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与人所贴近的成分吸引着读者。这一点值得借鉴。我们的经济新闻关键是要增强可读性、可视性。本文想从这个问题入手,谈谈经济新闻在当前的一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闻界的同行都在探索经济新闻的改革。1981年10月,我们在全国电视系统办起了市场新闻,搞了一个小小的栏目《市场掠影》,从财贸报道的角度,对改革经济新闻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一、从共同兴趣着眼,开拓新的报道领域。长期以来,观众反映经济新闻没啥看头,认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已经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我国已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代,经济报道的重要性,早已被大家公认。怎样改革和改进经济报道,是新闻界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它是广大读者关心的事情。我这里只想谈这中间的一个问题,即提倡多写“社会经济新闻”。什么是社会新闻?就字面来说,很难下定义。因为一切新闻都有其社会性,没有社会性则很难成为新闻。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切新闻都是社会新闻。但它有个约定俗成的涵义。在旧中国,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新闻主要是指社会上发生的反常事件,趣味性事件以及其他难登大雅之堂事件的报道。因此,“社会新闻”在50年代后期,在我国曾  相似文献   

9.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县市报处在商品经济的前哨。那么,县市报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是什么,如何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过去,我们随州报的经济报道,读者为什么不愿看?主要还是一些经济新闻的信息含量少,缺乏可读性;群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少,缺乏服务性,写作手法呆板,缺乏趣味性。我们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了以下对策。扩大经济新闻的信息量,增强可读性。把最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信息写进新闻,把意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们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搞好经济的宣传报道,是当前新闻战线必须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过去,我们的经济宣传,习惯于结论式的、统计数字式的和过去完成式的报道,对正在进行着的经济建设的报道,尤其是连续报道却很少,这甚难吸引读者、打动人  相似文献   

12.
《孝感日报》近几年来对市场报道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尝试,收到了一定成效。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市场不仅是商品经济的大海,同时也是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新闻之海。走进市场关注市场拓宽报道领域大有可为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长时间受产品经济宣传框框的束缚,内容单一,题材雷同,报道面窄。新闻改革,尤其是搞活经济报道的要求迫使我们打破框框,走向市场,尽可能地拓宽报道面,寻找与读者的接近点。1987年我们提出“三贴近”(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思路后,报纸上市场新闻逐渐多了起来,1988年对彩电市场、冰箱  相似文献   

13.
写活经济报道,是新闻改革的一个方向,近几年来,我报记者发挥县报记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优勢,写出了一些较活的经济新闻,其中三篇在全市、全省新闻评选中获奖,三篇在省、市新闻单位获奖。认真总结这些获奖的经济新闻,使我们看到了写活县报经济报道的出路所在。多向思维开视野。县报记者多是半路出家,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较深,这是县报经济报道难以活起来的一条重要原因,也是县报搞活经济报道的突破口。多向思维为我们开拓了视野,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反映万花筒般的商品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1989年,长安农村有偿服务刚刚兴起,人们褒贬不一,我报记者时捕捉到新闻线索,运用多向思维采写出了  相似文献   

14.
用新闻手段传递经济信息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闻现象。是随着社会对经济信息的需求而产生的。所谓经济信息报道,是通过新闻媒介,利用新闻形式来传递经济信息的报道。那么,它与现存的经济报道是什么关系呢? 经济信息与经济新闻,二者有交叉的部分,都报道了一个事实,反映了一个动态,但二者又有质的区别:经济新闻不能超前,是被动的反映;经济信息报道则是为指导生产、经营,要未雨绸缪,要求“超前”,不能放马后炮;经济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的特殊规律和市场经济的改革环境,以及新闻业务的改革使经济新闻的软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报道主题平民化、政策宣传实际化、报道视角人性化、报道形式通俗化等方法使经济新闻软化,同时在软化经济新闻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经济新闻报道娱乐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生活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新闻也就成为新闻宣传报道的重头。经济新闻在各媒体版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经济新闻的质量影响着人们对媒体的选择。如何进一步改革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如何跳出以往经济新闻仅仅是数字罗列以及偏重工作性报告的老一套模式,把经济新闻报深报透报活,使经济报道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值得我们去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由于其报道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规律。现在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数据堆砌、内容枯燥、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看了不过瘾,以及文件式的经济新闻,广大读者对此既毫无兴趣,又无可奈何。那末,经济新闻怎样才能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能给人以启迪,又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呢?我们认为可以从记者采集和表现经济事实的角度等方面进行一些改革。同样的事实,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报道。经济新闻视角的转换,应以受众的接受为基本出发点。由于  相似文献   

18.
1988年,在中国,这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一年。经济体制改革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已上日(?),教育、科技和文化体制要完善、发展……各个领域,旧的与新的,自身的与外来的,僵化的与变革的,该(?)弃的与该萌发的,正在撞击、在磨擦、在变化、在更新。改革的时代充满震荡。新闻工作者报道震荡也经历震荡。经济改革震荡着上层建筑,震荡着上层建筑中的新闻领域。这是事物的辩证法。这几年来,新闻界的有识之士,为新闻改革鼓与呼。新、短、快、活,公开、求实,可读、可信、可亲,增加信息量,为新闻媒介注入了生机。但是,新闻界自身的改革,远不如它报道的经济改革那么动人心魄,那么卓有成效。我们的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仍然充斥着一般会议消息、业务性报道、经验性新闻、“说教”“灌输”式的言论。传统的思维方式,陈旧的模式框架,还在禁锢着我们的头脑,束缚着我们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跟上这一新的形势?我认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走进市场,观察市场,研究市场,到市场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去捕捉新鲜丰富的新闻题材,增强经济报道的时代感,开拓经济报道的新局面。首要的是能“跳”出来在新闻改革中,经济新闻的改革之所以成了攻而难破的“顽固堡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报道往往囿于计划经济的旧模式:以生产为着眼点和出发点,就生产论生产,内容单调,路子狭窄,年复一年,老调重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20.
搞好经济宣传是我们广播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近几年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不少好的经济报道时时见诸报端与声屏。但这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化的报道较多,有时甚至把经济报道仅仅搞成“政策解释”,“经验汇报”和“统计数字罗列”,远离了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动,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活动,大到工农商贸、交通运输,小至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活动既是错综复杂的,又是丰富多采的,我们的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