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小浩:在不断的积淀和提炼中铸就特色 截至2009年,我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已达1215所,招生313万人,在校生965万人,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比1999年增长了8.2倍,招生规模与本科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5%,高职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名符其实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中职"生源大战"早为公众熟知,无须多言.如今高职招生形势也不容乐观,仅以2011年为例,堪称生源大省的山东省高职生源缺口4万人,相当于年招生规模达2000人的20所院校"颗粒无收";而素有全国高职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江苏省,2011年高职院校的录取线竟比本三院校低了102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实行"注册入学",也没能如愿"吃饱".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与职业》杂志2013年第1期刊发周建波和闫志刚的文章《高职教育:身份"纠结"背后》,其中指出,在各类各层教育中,高职教育的"身份"最为特殊。在教育类别上,高职属于职业教育,而在教育层次上,高职又属于高等教育。身份上的这种"双重属性",让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左右逢源",尽享生源"红利",实现跨越发展,只用30年左右的时间就从无到有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高职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总招生人数达到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然而2010年以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又一创新举措,突出了高职特色,实践了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拔机制。由于单独招生试点时间短,经验不足,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考生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在国家大力倡导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完善单独招生综合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根据高职的单独招生现状,从选择灵活评价方式和具有高职特色的评价内容等方面对单独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做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单独招生作为国家授权高职院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选拔机制的试点。本研究分析了高职单独招生中的信息"四不对称"现象对高职单独招生质量的负面影响以及高职单招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为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解决高职单招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基本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教育界对高职有这样一个说法:高职教育是职教之头,又是高教之尾.这一头一尾,让高职受益匪浅,却也让某些高职院校一时找不准自身定位,难以把握未来发展之路. "跃进"的高职教育 过去的10多年,中国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这其中,高职教育最为"风光". 据上海教科院和麦克思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下称《质量报告》):截至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职院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 事实上,高职教育是很"年轻"的教育类型,是改革开放后才兴起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从无到有、到占据高教"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只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记者: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过程中出现的.近几年广东自主招生工作成效显著,杨院长,请您介绍一下这几年我省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形式、政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考试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嘉宾:我省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从开始到现在,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提出了一套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思路,自主招生工作近年来成为热点话题。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工作开展四年来,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为此,文章通过对自主招生考试改革背景、意义以及高职院校与重点名牌高校自主招生异同点的研究,并结合国外先进的考试选拔经验借鉴,提出了几种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9.
<正>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规定,2016年全省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简称"高职单招")报名于1月20日晚上7点截止,共有45所院校参与单独招生试点,由于加盟自主单独招生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考生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招生院校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不得不在年前紧急、联队出动奔赴全省各地的高中学校,投身于虽然没有硝烟但却暗流汹涌的招生大战之中。走进教室与考生面对面交流、"走村串户"向家长个别推介。想方设法抢到第一波生源,成为各个院校制定招生策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高等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变迁缘自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政策由"统包统分"转变为"缴费上学,自主择业",这表明高等教育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理念也从单纯的政府"计划"走向政府、高校和社会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一直致力于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高职院校招生考试经历“3+1”→“3+2”→“3+专业技能课程证书”招生模式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教育还要注重拓宽“入口”。本文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探讨高职院校招生模式与高职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招生模式变革的必然性;提出了“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的方案,为广东省高职院校未来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高职消亡将不可避免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9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学者梁国胜在<高考人数下降录取率陡增,高职消亡将不可避免>中探讨了高职招生的困境,指出传统生源急剧减少将加剧高职的竞争和淘汰,预测在三五年之后"一些高职院校死亡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5,(A3):75-76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政策的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深造。由于不同的招生途径,加上各地区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高职院校生源英语水平差异给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困扰。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高职英语教学课堂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课堂管理策略,从而保证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生源是制约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而招生政策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国外高职院校招生政策主要有开放制、证书制和选拔制等三种主要类型,并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招生考试制度,如实行高等学校分类招生制度;考试和招生分离政策,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严格的中等教育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等。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招生经验,改进我国高职院校招生政策。  相似文献   

15.
高职单招:高考制度破冰之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在高等教育选拔录取机制中,高考就一直占据着统领地位,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方面近年来作出的一些探索引人关注.2007年,教育部批准在江苏、浙江、湖南、广东4省8所高职示范学校进行单独招生试点.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在黑龙江省开展三年了,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如何通过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试点工作正确引导优秀高中毕业生向高职院校分流,为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带来优质的生源。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招生难"问题的主要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高职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的迅猛增加,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迅速攀升,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高职院校招生工作在经历了短短的两年火爆之后,也迅速地陷入了“招生难”的尴尬境地。造成高职院校“招生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扩招”对高职院校产生强烈的挤压。在专科段录取时,存在本科院校的专科、普通专科学校专科和高职专科三种情况。显然,本科院校的专科会成为专科段学生竞相追逐的目标,高职院校根本不可能与之竞争。但就普通专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比,由于普通专科院校普遍建校早…  相似文献   

18.
赵庆云 《职教通讯》2012,(14):36-40
2011年高职招生告急,补录线一降再降,各地创"历史新低",甚至出现"零投档"现象。生源受困,高职院校面临"生死抉择","到哪里去找学生?"成了高职战线的沉重话题。高职院校不能静等着生源锐减来"倒逼",而应未雨绸缪、多方举措、变危为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能够看到又一村的柳暗花明。  相似文献   

19.
今年高考陕西省高职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高职院校全部实施分类考试招生。据陕西省教育厅近日出台的《关于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指导意见》,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陕西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将分4种形式进行,一是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和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均实施单独考试招生。二是除单独考试招生的高职院校外,省内其他高职院校均实行综合评价招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上海的改革为例,着重介绍了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推进情况,分析了改革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就如何完善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提出了改革建议:(1)尽快成立专门的职业技能测试中心;(2)实行"招考分离",设立针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协调服务机构;(3)完善和规范面试程序;(4)拓宽入学渠道,实行真正的"多元入学";(5)探索建立高职院校各专业大类的招生面试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