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海南师范学院968名学生的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对象上网原因、目的、时间、频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网络成瘾的现象比较严重,9.5%的学生有网络成瘾行为.并且已明显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令人关注;必须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予以矫正。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西省从4个城市抽取了8所1056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为样本,从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等3个方面,对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测试。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和检验.发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并由此得出相关结论:中学生对上网有强列要求;上网成了人际交往新动向;要正确引导——宜“疏”不宜“堵”;要创造适当条件;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脑的普及,上网成为一种时尚。上网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方便、效益和快乐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带来了危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染上“网络综合症”。“网络综合症”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操作的时间失控,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患者早晨起床后会有一种立即上网的渴望;有关网络上的情况反复出现在梦中或想象中。沉湎于网上自由说谈或网络互动游戏,而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逐渐变小,重者出现孤独和忧伤、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思维迟缓、精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玩电子游戏出于如下选择:舒缓学习压力,寻求快乐;摆脱孤独,寻求伙伴;寻找自我,满足成就感。虽然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控制上网的时间,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因为,网络成瘾是一种心理障碍,它因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而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患者无法摆脱时刻想上网的念头。当然它的形成有网络传播特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网络正以迅速、便利、超时空的传递文化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人们在利用智能信息网络方便地传递和共享信息时,还利用智能信息网络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网上工业生产、网上农业生产、网上商业贸易、网上学校教育、网上合作研究、网上环境监测、网上办公决策、网上医疗会诊等。 网络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从我校的一项问卷调查中可看到:学生人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7小时;有48%的学生拥有至少一个E-mail地址;46%的学生拥有网上寻呼OICQ号码;近40%的学生有网友,每…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展开。例如,蒋有慧(2003)从中学生上网的动机和意向、中学生网络生活情况、中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等3个方面,对江西省4城市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上网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确有一少部分学生,由于不正确地使用网络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世界太精彩了,我们希望学生在其中翱翔,但又担心他们受到伤害。为此,学校做了许多“堵”的工作,除了绝对禁止学生进入社会网吧,在校园电子阅览室的墙上还贴着“不准访问不健康的网站;不准上网玩游戏;不准上网聊天”的标语。有了这“三不准”,学生还有兴趣来上网吗?  相似文献   

8.
一、大学生上网的特点(1)兴趣广泛。大学生上网的内容涉及到新闻、娱乐、科学文化、工作和生活以及电子商务等各个方面。(2)目的性不强。调查显示,有很多大学生经常挂在网上,却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聊天、游戏等大众化的消遣性娱乐成了他们的最爱。(3)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大部分学生都经常在BBS、论坛上发贴、留言。(4)上网时间没有规律性。一般选择在晚上上网,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通宵上网。[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以452名富裕家庭子女为研究对象,运用《中学生网络使用问卷》和《中文版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调查。与以往研究相比,富裕家庭子女的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高危人群学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网络成瘾倾向;对网络成瘾产生显著效应的因素是“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平均每次上网时间”、“性别”、“平均每月上网次数”、“上网的主要目的”。富裕家庭子女网络成瘾对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队伍权威、教育方式、主旋律教育、适应性选择性教育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高校应对挑战的具体办法:(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队伍成员的网络沟通能力;(2)探索网络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扩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3)加强自律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免疫能力;(4)健全网络制度建设,努力加强对学生上网行为和上网时间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时代,"每日必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调查,发现存在着上网频率高、上网缺乏诚信等问题,分析其原因,有大学生网络道德知识水平偏低、学校教育不够、家庭监管不严等因素。为了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水平,必须提高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等手段。  相似文献   

12.
对郑州市中学生社交网络成瘾的状况及影响因子的调查结果显示:27%的中学生有网络成瘾倾向,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产生社交网络成瘾,且初中生成瘾倾向高于高中生。上网年限与时间越长,社交网络成瘾倾向越严重;上网获取的信息越多,社交网络成瘾程度越低。而且,上网年限与时间能很好地预测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环境的净化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大量的良莠混杂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及价值判断造成了深刻影响,其消极方面集中表现为道德主体性的失落、道德失范和道德心理失衡。加强高校网络思想道德环境的净化和建设工作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净化校园的网络环境,保证网络信息健康文明的内容格调;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律规范,做文明网民‘鼓励和支持学校主管部门及“两课”教师创建专门网站,开辟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  相似文献   

14.
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丹 《中国德育》2008,(4):17-22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从“虚拟”走向“现实”具有两层含义: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的产生虽然与“虚拟”的网络社会或网络环境紧密相关,但究其实质,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个体现实道德问题在网络中的体现,因而网络道德教育需要从现实入手;学校是网络道德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从幕后走向前台。其基本路径是:探索和遵循网络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网络化”调整。  相似文献   

15.
网络在使大学生获得信息快捷、方便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等方面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为此,笔提出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教育这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并探讨了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的丰富性可以让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精神世界脱离现实,造成学生道德意识的弱我约束力的降低和自由意识的泛滥,如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淡化,道德情感冷漠等.因此,一方面要提倡加强网络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监管体系的建设,如:提出全面的网络道德规范要求;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系统和惩罚机制;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相似文献   

17.
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构成学校道德教育的三大支柱,决定德育的成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延续使用不符合道德形成规律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影响德育效果。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德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与时俱进的德育目标、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和灵活的德育方法是保证德育收到显著成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信息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对大学生获取知识、学习生活及思想观念方面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得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正确地分析网络的发展给高校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思考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播种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那么,本文就网络环境下,如何抓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几点浅易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在为当代大学生获取各种知识、了解外部世界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各高校应该关注的问题,而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作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高校网络德育的途径有如下四方面:把握高校网络德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开辟网上道德教育新阵地;强化网络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网上的自律意识;加强网络立法,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加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成为时代的主流。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介入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育人的优势,积极拓展学校德育的空间和渠道,创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德育模式,借助现代的高技术促成学校德育的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