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改革的进行.标志着语文学科在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上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语文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发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因为课程内容是回答“救什么”的问题。教材内容是回答“用什么教”的问题。教学方式是回答“怎样教的问题”。所有的环节其实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起点。而“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就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因而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
方爱东 《学周刊C版》2011,(10):166-16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综合性学习”是指:“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这一目标显示了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还是语文能力的发展.这就说明它隶属于语文学科.要为语文学科服务。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传授知识.较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作出了如下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4.
廓清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概貌是语文知识研究的方向之一。文体阅读知识是语文课程知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炼制文体阅读知识可使语文课程知识研究更进一步。小学文体阅读知识的炼制思路是:选择炼制的知识种类,以“年级”和“文体阅读知识”为纵横维度,遵循连续性、循序渐进和继承性等基本原则,归类与筹划小学阶段的常见文体。小学文体阅读知识的炼制结果既要考虑文类特质,又要兼顾文体差异,这对优化教师阅读教学实践及提升学生文体阅读素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思想性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属性,恰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对接点,并完全融入二者之中。面对今天的语文新课改,作者认为语文教育要做到培育学生文化知识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冯芳 《学周刊C版》2011,(10):117-117
语文课程的第一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就学校语文教学而言,小学六年.阅读教学也就不过三四百篇课文.其所涉及到的内容.对于如今新知识极其丰富的“知识经济”“网络时代”来说,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话式”课堂教学方式.是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明确支持学习的建构性、协商性和参与性。其理论根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在学习中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不应始终以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偏面性;往往只侧重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是交际工具,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未能注重语文教学的多重功能的充分发挥,最为明显的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只侧重于语言知识的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资源知识.是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机构成。从事语文教学.教师必须了解并能有效使用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1.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使人有滋有味。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又从多层面多角度反映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关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与方法,在其他课程,  相似文献   

12.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的界定可见.语文教学再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再不能局限于封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3.
实施新课标不久,就出现了“淡化知识”“淡化文体”的呼声,这种呼声大概是由《语文课程标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等描述中生发而来的。按理说,这些表述在出发点上并没有错,当僵化的“知识教学”愈发畸形而走向死胡同时,当然要“改”,要矫枉纠偏。这种革新的意图,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中也可看出来。问题是这些“表述”本身还有些粗疏模糊.“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什么才算“刻意”?哪样的“语文知识系统”是不宜刻意追求的睹陆皂少明确的界说。“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相似文献   

14.
李明英 《云南教育》2005,(13):12-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设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设置这一学习领域,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以“八字宪法”(即所谓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既有语文课程知识系统.它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自身特性.不能顺应语文教育的应有规律.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无法自给自足——狭隘的理性主义知识观、传统封闭的课程理念、过激的工具价值主义.是其不可逾越的三重障碍。  相似文献   

16.
范蔚 《今日教育》2008,(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只有抓住语文课程的特点:才能教好语文,让学生学好语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究竟怎样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仍然有困惑与纷争——落实“工具性”,是不是一定就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相似文献   

17.
刘英 《语文天地》2009,(4):61-62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立体化,提出要达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8.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体系分为“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和难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通过多年的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高年级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效地开...  相似文献   

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此.语文教学要实施“两手抓”的教学方法.即一手抓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一手抓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向来都是人们认识和分析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论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较好地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理念.但如果广大教师仅仅依此理念来把握或进行语文教学,似乎有一种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