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婷婷 《考试周刊》2009,(14):39-40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是布罗茨基的成名作,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的哀思与认同感。本文从诗歌的整体意境入手。探讨作品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2.
狄金森诗歌中具有极强的戏剧色彩。她诗歌中的戏剧性主要包括戏剧对话、戏剧独白、戏剧场景、戏剧冲突以及戏剧情境等。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突出了诗歌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在欣赏那些经典作品的同时.对诗歌的赏析却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诗歌语言凝练精深.含蓄蕴藉,不像散文那样直白如话.不像小说那样形象鲜明.也不像戏剧那样矛盾集中.同时诗人的生活年代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都远离读者的生活和思维习惯.这些都给读者赏析诗歌带来很大困难,给教学设置了不少障碍.  相似文献   

4.
杨梅 《文教资料》2008,(13):25-26
约翰·邓恩作为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以他的一首<告别辞·莫悲伤>名垂千古.诗人通过一系列的奇思妙喻形象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探讨诗歌的主题,从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浅析约翰·邓恩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在英语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善于运用富于哲学意味而发人深省的奇思妙喻,而约翰·邓恩更是把奇喻发挥得淋漓尽致.围绕邓恩最具代表性的奇喻"圆规","跳蚤"和"太阳"三个意象,可以分析约翰·邓恩的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6.
现代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戏剧诗大师。弗罗斯特的诗《雇工之死》具有极强的戏剧性。《雇工之死》中的戏剧性主要包括戏剧性语言、戏剧性冲突、戏剧性场景(戏剧性地点、时间和人物)、戏剧性结构、戏剧性讽刺以及对人物动作和环境的戏剧性描写等。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诗作的可读性,突出了诗歌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邓恩一反伊丽莎白诗歌谐和柔美的乐调,运用"不协律"的技巧,又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而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8.
<别离辞·节哀>是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歌格律上,邓恩一反伊丽莎白诗歌谐和柔美的乐调,运用"不协律"的技巧,又把日常口语大量引入诗中,采用口头谈话方式,使诗显得亲切而富于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十七世纪玄学诗人约翰·邓恩以爱情诗和宗教诗而享誉英国文坛,《死神莫骄傲》是邓恩宗教诗歌作品中杰出的一首,该诗的递进式说理结构、独特的悖论语言赋予该诗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宗教情怀则召唤着广阔的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10.
汤棣华 《海外英语》2014,(21):208-209,226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常常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赋予诗歌文体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歌:去,抓住一颗陨星》一直被认为是邓恩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其韵律的运用巧妙而独特。该文从约翰·邓恩的诗歌入手,结合英语诗歌中的韵律知识,探讨了邓恩的《歌》中的韵律音乐性。  相似文献   

11.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常常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表现手法来赋予诗歌文体以音乐性的韵律节奏,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歌:去,抓住一颗陨星》一直被认为是邓恩最受欢迎的诗歌之一,其韵律的运用巧妙而独特。该文从约翰·邓恩的诗歌入手,结合英语诗歌中的韵律知识,探讨了邓恩的《歌》中的韵律音乐性。  相似文献   

12.
约翰·邓恩作为玄学派诗歌的代表,是一位较具争议的诗人.邓恩的思维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与艾略特等20世纪现代派诗人不谋而同,因而他的诗歌备受现代读者的青睐.该文以<歌>与<追认圣徒>为例讨论邓恩诗歌中的现代主义技巧.  相似文献   

13.
《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诗》是布罗茨基的代表诗作。全诗语言优美,内涵深邃。布罗茨基在该诗中对苏联的政治高压进行了愤怒的控诉,认为整个苏联都笼罩在黑暗之中,诗中“雪”的意象,是诗人自己的象征,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持,给世人指引了一条带着曙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家庭墓地》是一首戏剧诗。弗罗斯特在《家庭墓地》中使用了许多戏剧手法,主要包括戏剧语言(口语化的语言和戏剧对话)、戏剧冲突、戏剧场景(戏剧地点和人物)、戏剧结构、戏剧讽刺、戏剧悬念以及对人物动作的戏剧描写等。诗人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形式,使其诗作迸发出一种艺术张力,并有效地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与散文、小说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作品大多偏重于抒情言志,以情感的力量打动和感染读者。阅读中如能深层次领悟到诗情,就等于抓住了诗的灵魂,读懂了诗。下面就以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八单元为例谈谈怎样读诗。诵读可开诗歌之“窍门”。诗歌创作离不开生活。不同的诗,抒发的感情不同,其抒情形式也不同。阅读中,读者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诵读,明白其抒情形式,尽量将诗还原到诗人创作的生活情境中,会更好地领悟诗的主题或情感。如,《梅岭三章》是陈毅同志在红军时期赣南游击战争中“虑不得脱…  相似文献   

16.
第一 ,李商隐和济慈在诗中都多用“清词丽句” ,其诗歌所传达之意境悠远清扬 ;第二 ,两人都在诗中采用赋、比、兴手法 ,托物言志 ,借诗抒情 ;第三 ,两位诗人在其诗歌中多用典故 ,且用得贴切精妙 ,不仅生动地传达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还能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尽的回味。  相似文献   

17.
美国19世纪诗人朗费罗在诗歌创作中采用戏剧化的叙事策略,包括戏剧对话、戏剧独白、戏剧冲突、戏剧场景以及戏剧情境等,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各种文学艺术形态之间互相渗透会为彼此带来巨大的活力,戏剧的艺术技巧与诗歌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朗费罗诗歌所具有的戏剧性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凸显了诗歌的主题,使这些诗的价值内涵扩大了。  相似文献   

18.
约翰·邓恩是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著名的诗人,作为玄学派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常使用出人意料的比喻,新颖奇特的意象,口语化的语言,多变的韵律和节奏,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约翰·邓恩是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 ,其诗歌具有典型的玄学诗风。对于他的爱情诗中运用的隐喻 ,众说纷纭。用Searle的隐喻理论对约翰·邓恩爱情诗中典型的爱的隐喻进行分析 ,可以阐明其隐含的意义不符合常规关系 ;然后再用荣格的“原型”理论 ,在诗人对爱进行的隐喻描述与古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之间进行对比 ,可以论证约翰·邓恩爱情诗中所运用的隐喻之精妙  相似文献   

20.
英国玄学诗歌之父约翰·邓恩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本文拟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邓恩引诱诗歌作品中及时行乐的主题,探索邓恩对生命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