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对于青少年实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都有详尽的指导。大学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最终阶段,有必要以"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来影响、指导其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结合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主要现实问题,合理运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可对当代大学生完善人格思想、提升修学效能、明确婚恋自由、摆正职业定位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贤江是与蔡元培、陶行知齐名的伟大教育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 0 0 1年第 3期发表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顾问、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教授的文章《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一文 ,指出杨贤江教育思想中的“全人生指导”理论 ,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有其相通之处。作者从“教育目标”、“素质内涵”、“青年心理”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等几个方面 ,论述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要点 ,认为“素质教育思想和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 ,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研究杨贤江…  相似文献   

3.
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但怎样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和指导,仍是摆在学校教育面前的一项课题。本文认为近代教育家杨贤江在20年代已开始探索学校心理教育问题,他的有关思想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杨贤江的心理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心理教育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贤江文选——《青年修养与青年教育》,最近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杨贤江同志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又是革命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从1921年起,担任《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近六年,经常在该刊发表文章,解答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深为广大学生青年所喜爱。  相似文献   

5.
杨贤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教育学家。在研究杨贤江提出的以“全人生指导”为核心的青年教育思想中,参照一种更广阔的知识构架,将有助于从理论上揭示它是否提供了新的东西。本文拟主要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作为这种研究的尝试。 (一) 杨贤江对青年的理解和对青年生活的描述,蕴涵着社会化的基本原理。这是杨贤江  相似文献   

6.
杨贤江论青年自学徐书业杨贤江是中国现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十分关心青年问题。杨贤江最早对青年自学问题给予关注是在1920年,这年12月,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了《自学的成功卜一文,到1923年,又陆续发表了《勖自学者》、《再勖自...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杨贤江对青年教育理论做出的贡献是学术界所公认的。他的“全人生指导”是一个包括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途径在内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体系。其中,在教育内容上又形成了一套以指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态度”为核心,集立志、正身、求学,健康、办事、生活、消遣、交友、恋爱、择业、自我修养于一体的完整结构。正如杨贤江所讲:“要知道,人生的内容有涉及理智的,有涉及情感的,有涉及实行的,有涉及运用体力的,有涉及训练思想的,入校求学是在学习生活上所需各种的知识以及态度、嗜好等等,  相似文献   

8.
本刊自1988年第2期开设“学习杨贤江教育思想”专题介绍以来,连续发表了11篇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他的“全人生指导”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学习和研究他的青年教育思想,对于深化教改,教育今天的青年一代,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杨贤江同志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大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的领导人。它的“全人生指导”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于一体,提倡全方位教育,发展学生的知情意行。使青年成为“完全的人”。我们应以什么态度对待杨贤江留给我们的珍贵教育遗产呢? 一要学习。一提学习教育理论,有些人言必“引进”,对于中国的,或传统的,则多视为“陈腐”、“过时”的东西,不愿意去学。这是一种错  相似文献   

9.
“全人生指导”思想是杨贤江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对青年的人生进行全面而非片面的、持久而非暂时的指导。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是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扬弃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思想而形成的,它的生成具有可循的现实和理论逻辑。至今,“全人生指导”思想依旧焕发着理论光辉,它的丰富内涵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力。合理借鉴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对新时代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0.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之所以能够深刻地影响、鼓舞了许多青年,引导他们走向革命,充分发挥指导全人生的战斗作用,正是在于他的科学性,而且是将科学性和革命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学习杨贤江同志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明确其中科学性之所在,对今天的青年教育工作是极有益的。怎样认识杨贤江“全人生指导”的科学性呢? 一、依据青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实施教育。他认为,15岁到25岁是人的青年期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年,在身心两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变化。在生理上表现为身高和体重增加快,筋肉急剧发达,性欲机能成熟等;在心理上,想象作用发达,理性的增加,爱情的表现等。身心的发展,使青年体  相似文献   

11.
“全人生指导”是我党早期杰出青年教育工作者杨贤江在革命实践中构建起来的 ,指导青年全人生发展的卓有成效的思想体系。他把握青年问题的方法论对青年生活本质的揭示以及对德育工作内容的定位 ,为改进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强调青年学生要“营全人的生活”。他说:“我们的生活应该是全人的。”什么是“全人”呢?他说,就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身心圆满发达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开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有用的人”,才是“时代所需要的青年”。可见,“全人生指导”的一个要旨,就是要指导学生全面发展。今天认真学习领会他在这个方面的有关论述,对于端正教育思想,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是大有裨益的。早在二十年代,杨贤江曾尖锐地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大多偏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于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青年问题的探索。未尚加以留意;换句话,就是未能为全人生的  相似文献   

13.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留给我们珍贵的教育遗产中,关于青年指导和青年教育的论述,占有突出的地位。当年,作为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之一的杨贤江同志,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对青年的思想、道德、学习、劳动、健康乃至择业、交友、婚姻、消闲等各个方面都给予具体的关怀和指导,也即他所说的“全人生指导”。它象一条红线,贯穿在杨贤江有关青年指导的论述中,可以说是杨贤江青年教育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对引导青年投身革命,进步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全人生指导”的原则是十分科学和精辟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学习杨贤江的青年教育思想,就  相似文献   

14.
胡恩保 《文教资料》2006,(32):83-84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是杨贤江的教育理论中最具特色的理论,青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故本文就杨贤江对于青年进行道德教育方面的一些论述进行一番探讨,杨贤江在批判旧道德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念专门的研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20年代,杨贤江通过当时颇具影响的《学生杂志》进行青年问题指导,从实践中开创了中国心理教育。完整的健康规和“全人”现是他探索;心理教育的思想基础。他认为青年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友、择业、健康等方面,指导青年解决这些问题是学校教育的责任,青年指导工作应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议程。  相似文献   

16.
杨贤江是我国现代教育家,以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构建教育学结构体系,并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全人生指导著称,其中,他的学校管理思想同样非常精辟。他重视校本管理、主张校风建设、强调学生自治,所有这些与西方现当代教育管理理念或实践模式如出一辙,甚至交相辉映,从而充分反映了杨贤江学校管理思想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7.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终极目的是使青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拥有一个健康完满的美好人生。青年问题直接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教育的角度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指导,帮助青年健康成长,是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却忽略了对青年学生的人生指导,尤其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及健康的正确指导。  相似文献   

18.
杨贤江同志(1895—1931)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杰出的青年运动领导人。从1914年到1930年问,他曾在《学生杂志》、《教育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教育和青年问题的文章(论文、短论、通讯、答问等),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极大的热情关怀、指导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并且创造性地进行了无产阶级德育理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探究。揭示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并对当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反恩,力图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为教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以期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探究,揭示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并对当今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力图解决教育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为教育发展提供历史借鉴,以期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