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闻业界和学界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业界为学界提供翔实的前沿经验,学界为业界提供理论指导,二者共同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如何以学界促进业界、以业界带动学界,是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办好新闻刊物则是连接二者的有效渠道。无论是专业期刊还是学术期刊,理应发挥桥梁作用,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交流的平台,积极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雅丽 《传媒》2018,(4):86-88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全球化、媒介融合等背景下的新闻教育研究引发了学界、业界的讨论,主要围绕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问题、趋势及发展建议等方面展开.当下对中国新闻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参与研究的主体也越来越多,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仍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模式不断成熟与深化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工程"三网融合"的实施,昭示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媒体融合给传媒业界带来了新的契机,对广播电视新闻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提出我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包括创新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与媒体融合相关的课程、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界与业界"联姻"等.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新闻事实认知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一产生,就成为受众关注与新闻学界研究的热点、业界竞争的利器,几年来,民生新闻从报纸向电视、广播等媒体全方位扩散,获得超常规发展,就报道方面来说,时下的民生新闻取得显著成功的同时.亦存在着不能忽略的问题.业界和学界众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中美日新闻教育看学界和业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实务脱节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本文对比了中美日三国的新闻教育以及新闻业界的情况,发现中国的新闻教育既没有培养出具有批判意识的新闻人,又没有培养出实务能力强的记者,出现了学界和业界极度不平衡的现象,与日美两国有很大的不同。文章还探讨了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些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代媒介融合的变革给传媒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也带来了新问题。目前,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存在着教育模式单一不能满足人才新需求,专业数量膨胀,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技能不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师资短缺等困境与问题。为此,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界与传媒业界密切专业合作,从而拓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及传媒实践的现状,指出新闻传播教育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专业设置标准降低,一元化的学术评价制度,专业教育视野过窄,课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等问题,不仅桎梏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影响了我国传媒竞争力的提升.而着眼于媒介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强化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协同创制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融合,把媒介融合内容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培养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与目标,不失为创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可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国际媒介     
新闻教育与新闻实践的脱钩一直是困扰业界和学界的问题。如何缩小教学与应用之间的差距,也是全世界新闻教育机构所关注的焦点。本期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教育目标与方法路径、教育品牌与特色等三个方面维度,对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进行了多重维度思考,提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整体转型思路下的特色发展道路:优化全国布局,精品化错位发展;发挥地缘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实行共建模式,形成学界、业界与政府的良好互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的新闻教育实践。陕北公学通过墙报等方式探索开展新闻教育;华北联大创办新闻学系,并在全校广泛开展新闻宣传教育;华北大学持续开展新闻教育,为全国输送大批新闻宣传人才。革命时期,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的新闻教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的其他新闻教育机构,真正适应了中国国情和社会需要,实现了革命理论与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贯通,培养了大批合乎时代潮流的新闻工作者,体现出明显的红色底蕴: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实践;学界与业界联通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