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平民化叙事与“中国梦”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梦"概念在民族国家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领域两个话语系统中,分别具有宏大叙事和平民化叙事的不同特性。在大众传播领域,平民化叙事既是沟通两个话语系统意义的中介,也是提高"中国梦"传播的策略和手段。传播载体的符号化、传播语言的通俗化、传播叙事的故事化是"中国梦"平民化传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
每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而英雄往往源自想象、建构和传播。英雄的建构总处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机制中。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形象谱系中,英雄形象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化符号。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巩固新兴政权、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工业生产、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实施“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视觉修辞,从劳模英雄个体、先进小组集体和劳模家庭聚合的视觉话语设置,叙述了新中国早期的工农兵“英雄相”。作为一种视觉隐喻,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通过“平凡英雄”式的叙事塑造了新的观看主体和民族国家的精神表征,代表了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想象,以此动员群众。  相似文献   

3.
全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梦”的系列报道呈现出不同特点.电视媒体利用声画传播优势,将理论具象化,着重讲述个人追梦故事.报纸媒体以深度解读报道形式,在厘清“中国梦”内涵逻辑的同时,平衡话语比重,让个体畅聊“说梦”.网络媒体提升视觉传达效果,探索政策报道在“屏阅读”时代的最佳传播方式.随着这类报道的持续推进,应注意对政治修辞与新闻修辞的双重关照,处理好故事化报道“反常议题”与“平常接受”的关系,逐渐将报道议题的选择从“内涵”转向“路径”层面,才能使传播方式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4.
电视连续剧《雪豹》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叙事背景,以抗日战争中的特种部队作战这一新题材为叙事脉络,在宏大的革命历史叙事中融入对个体生命和生存价值的关注,实现了宏大民族命运与个体伦理的叙事同构,恢弘叙事的个体性超越使该剧达到一个新的叙事高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作为崭新的国家形象,其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出版传媒在塑造并传播中国梦这一媒介形象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版业传播中国梦形象的内在机理是:系统性传播机理、深度传播机理、文化价值传播机理、普通叙事传播机理、无限思想传播机理、持久效果传播机理。  相似文献   

6.
曾婧 《东南传播》2014,(6):99-102
30年的春晚已经演变为展开民族国家叙事的体制性话语。在这套特殊的表意系统中,一方面,春晚在其民族国家叙事逻辑内部,实际上存在某种对立冲突,难以形成自洽完整的叙事结构。另一方面,这种特殊的表意叙事在逐渐剥离这一传统节日的原始内涵,在凸显民族国家这一宏大意义的同时,传统家庭的民俗内涵在逐渐弱化和退隐。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出版中国梦的内涵主要也是体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本质.出版业传播中国梦形象的方略主要有:提升传媒实力,掌握国际传播市场话语权;规避文化差异,促进中国梦最优化接受;创作经典传世文学名作,有效传播中国梦形象;利用人际传播效应,拓展中国梦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8.
金蕾蕾 《今传媒》2023,(4):59-62
传统媒体时代,围绕中国革命史展开的革命叙事,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叙事模式,包括宏大的叙事视角、精英的叙事话语,等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中共北京市委主管主办的党刊《前线》杂志“百年风云”栏目积极寻求革命叙事的现代转型,探索出了“镜与灯”的叙事模式,具体体现在两个维度的叙事空间、以小见大的叙事视角、客观权威的叙事主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十月热帖     
《网络传播》2013,(11):90-9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一是围绕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这个本质,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的紧密联系。二是围绕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根本属性,讲清楚中国梦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三是围绕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讲清楚中国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实现中国梦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围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个方针,讲清楚中国梦是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梦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0.
刘颖  孔倩 《现代传播》2022,(7):64-69+136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国与世界在文化维度进行对话的重要内容,话语视角的介入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研究带来新意。不同话语叙事形式以及所表达的内涵、意图、情感、态度和立场构建了中国非遗的话语空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话语研究应包括对话语主体、国际话语受众、话语内容、对外传播话语模式、对外话语反馈机制五个范畴的研究。与话语研究相适应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为提升中国非遗对外传播力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厘清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研究的要素、范畴与方法是构建中国非遗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战略起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中国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出现文化历史断层的国度。170万年前就开始有人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从最早时期的简单语言到结绳记事再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岁月中以现在看似简单的方式,完成了智慧的原始积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