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樊怡君 《今传媒》2020,(2):111-112
本文采用调查法探讨了《爱情保卫战》节目的特点,探讨该节目对众多正在转型中的情感类节目的借鉴意义,查找了情感类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改进方法:情感类节目应坚持尊重隐私和弘扬真实相结合的原则,打造突破同质化重围,注重多元化、多维度与创新性,把握媒介融合大势与新媒体传播对接,从而着力解决情感类节目的低俗化、悲情叙事、窥私严重等问题。情感类节目是各类节目研究中相对冷门的领域,本文的切入点较为新颖,同时通过分析趋势、特点等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电视情感类节目泛滥荧屏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但目前发展混乱,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为大众所诟病。本文通过对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兴起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做了论述,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情感类节目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慧 《声屏世界》2008,(7):37-38
寻情类节目已经成为了电视情感类节目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亚类型。它一方面具有服务性,能够帮助有情感诉求的人完成心愿,调解情感纠纷;另一方面,节目的叙述内容多为分裂性、对立性情感,具有相当的故事张力。概而言之,它具有调节家庭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和谐和电视媒体发展的一个有用手段。正因为如此,很多电视台都开办了寻情类节目,有的甚至成为了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比如湖南卫视的《真情》,就以制作大量寻情类节目盛行十年并成为全国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4.
张晓 《报刊之友》2013,(7):57-59
本文通过对2010年以来的反“三俗”研究文献进行阅读、梳理、分析,发现我国对于整治“三俗”,加强广播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重点是从“三俗”成因及如何防制两方面展开的。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反“三俗”工作中,学界还应侧重三方面研究:传媒体制创新研究;界定“三俗”标准的法律规范研究;中西方媒体社会责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情感类节目在电视荧屏中出现较多,随着现今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叙事风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其由社会纪实类节目逐渐转化为戏剧故事类节目。并且,很多节目为了收视率,将节目的真实性转化为表演性。情感类电视节目为人们提供了情感表达的平台,在收视市场上较受欢迎。  相似文献   

6.
以当前电视情感类节目采编实践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电视情感类节目采编对象的特点,并根据采访对象不同的特点和类型,提出了各种相应的沟通方式和采访形式,正确处理采访中各种矛盾的方法,文章对于规避电视情感类节目侵权问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晓燕 《新闻世界》2010,(6):158-160
本文通过"凤姐事件",分析"新闻炒作"在当前的媒介环境、社会环境下的现状。情感类节目既要实现差异化、满足受众的需求,又不陷入低俗、虚假的困境,达到沟通各方感情共鸣的目的,关键在于"度"的把握。所以,很多电视情感类节目虽有好评如潮和高收视率的成功,但也充斥着非议和质疑。本文通过对该事件的反思,试图探讨媒介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流行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嘉 《新闻前哨》2009,(12):73-74
分析优秀情感类节目的运作模式,探讨情感节目的创新之路,对于正确引导社会转型期的广播传媒走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辉 《编辑之友》2012,(1):77-79
情感类电视节目在十多年间遍地开花并且形态各异,与其说是传媒现象,不如说是社会现象。本文将在梳理该类节目流变及分类的基础上,得出情感类节目形式的变化,无法更改它以私人情感获取商业利益的本质。这种节目形态既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又以"拟态环境"的方式,给现实社会带来影响,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10.
孙旸 《新闻前哨》2011,(11):61-62
近年来,情感类节目在全国大热,和新闻、法制、娱乐等节目一起成为撑起电视台收视率的一个重要节目类别。情感类节目的热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了部分人群的倾诉欲,缓解其面临的社会生活压力。当前,人们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存和竞争压力越来越强,情感纠纷、家庭矛盾、生活冲突激增,  相似文献   

11.
对于电视情感节目的界定有两种理解。一种从广义上讲,它囊括了所有以情感为观照对象的电视节目,比如情感谈话类节目、情感记录类节目、情感活动类节目、情感栏目剧、情感电视剧……一种从狭义上讲,专指以情感为主要诉求,以栏目化为基本生存方式的电视节目,其中以情感谈话类和情感活动类最为常见。广义的情感节目从电视诞生就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情感类节目的繁荣,其模式渐渐固定,模式化的形态和大量的情感类节目充斥在电视节目中。情感类节目作为一种释放人的情感、解决人的问题为目的,其互动性越发重要。本文以湖南卫视《8090》为例,对其新的互动形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8090》是湖南卫视对情感类节目创新的积极尝试。它将视线对准80、90后.讲述情感经历、分析情感困惑、解决情感问题。凭借鲜明的主题、辛辣的话题、新颖的形式,2010年1—2月以平均收视率1.15.收视份额2.8的成绩,多次在同时段名列前茅,①开辟了情感类节目竞争的“蓝海”,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真挚的情感,引起众多年轻人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郑祎 《声屏世界》2007,(5):59-59
有情节才有情感。情感类节目主要目的是让观众动情。而观众或悲或喜,或笑或骂,都是在听完当事人曲折的情感经历后自然流露,所以叙事在情感类节目中是第一位的。  相似文献   

15.
情感类节目的审美张力主要是靠道德来支撑的,而道德如今具有"公共事务"的性质,所以情感类节目又和"公共空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比较详细地解析了情感类节目的审美张力和它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它的独特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谭颖琳 《声屏世界》2011,(11):14-15
作为情感类节目的一种。情感调解类节目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是该类节目一个重要的新的走向。情感调解类节目集可视性、教育性于一体.突显了电视媒体所具有的知识性、社会性、服务性特征。江西卫视《金牌调解》栏目为情感调解类节目提供了一个较为成功的范式.其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已经初步得到观众市场的认可。情感调解类节目如何走得更远,走得更好.以下两篇文章或许能提供答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电视栏目剧和访谈节目为主要形式的电视情感类节目大受欢迎。这类节目,以平民化的视角、生活化的形式,来展现普通人的情感,可以同时满足不同观众倾诉和窥探的欲望,为当今快速多变的商业社会中人们的情感交流和情感需求提供了一个平台。但是,这类节目由于涉及私密性很强的个人情感,较深地直接介入了私人空间,媒体在个人隐私的保护、节目真实性、节目格调等方面,容易出现偏差。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郭静 《声屏世界》2011,(4):18-19
继选秀类节目风靡各个地方卫视之后,情感援助类节目的遍地开花俨然成了电视栏目的又一个热点。从电视分类的理论上看,情感援助类节目显然属于电视服务类节目,它服务于人的思想和感情。这种服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当事人进行服务,通过节目组和专家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主题,也是播音创作中的灵魂。电视播音通过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和直观的屏幕情感来体现对新闻类节目的内容用有声语言和特定稿件所赋予的情感因素进行再创作.准确鲜明地将新闻类节目的情感因素传达给电视观众.使观众在了解新闻事实的同时,  相似文献   

20.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6,(9):69-70
传媒新思维一目了然
  警惕网络影视“三俗”化倾向
  文艺反“三俗”呼吁了多年,传统文艺领域的“三俗”之风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近一段时间,“三俗”之风在方兴未艾的网络文艺领域死灰复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些网络影视作品丧失了基本价值判断和艺术品格,沦为“三俗”之列。细数当前网络影视的“三俗”化表征,多集中于渲染黄暴、肆意恶搞、过度炒作几类。网络影视领域甚至形成一种行业共识:触碰那些传统影视不敢僭越的雷池,作品就能火。在网络“三俗”化倾向的影响下,一种反传统、反主流、反精英的价值观在“网生代”群体中发酵,可能导致意识形态的紊乱和理想信念的虚无。与传统文艺不同,网络平台的市场化背景使网络文艺自诞生之日起便以“为市场服务”为主要任务,再加上当前网络文艺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混乱无序、野蛮生长,有些从业者甚至将市场认可看成网络文艺唯一的评价标准。网络影视“三俗”化的成因复杂,包括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社会结构重组、文化格局演变等问题。我们不能将它简单地归因到投资方、平台方、制作方或受众某一端,进而用惯用的道德规训解决问题。网络“三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市场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市场手段来求解。抵制网络影视“三俗”化倾向,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革新规范市场竞争,建设一个清朗有序的网络视听空间,从根本上遏制“三俗”倾向的蔓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