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生”往往是指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一“优”遮百劣,“优生”在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常被忽视,有些“优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是不少教师、家长认为,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拔尖,而忽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  相似文献   

3.
“差生转化”往往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 ,而“转化优生”却使人大惑不解。本文提及的“优生”是专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某些缺点的在校学生。因为这些“优生”的学习成绩好 ,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拥戴、亲友的褒奖……然而 ,正因为这些“优生”的成绩好 ,而老师又忽视了对他们的转化工作 ,致使一些“优生”的弱点发展成了缺点。教训是沉痛的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笔者认为 ,“优生”———也有待于转化。具体讲 ,应做好以下“优生”的转化工作 :一、以情动人 ,转化冷漠自私的“优生…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其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学优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当前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提高学优生的心理素质呢?现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黄毅 《中国教育》2004,(4):57-57
所谓智优生,是指学习拔尖、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智优生往往“一好遮百丑”,成了老师心目中的骄子,家长眼中的龙凤、学生学习的榜样,于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笔者对多所学校的智优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智优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而智优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是老师和家长教育的盲区。  相似文献   

6.
“转化差生”是许多教师的口头语.而“转化绩优生”却往往使人大惑不解.这里的“绩优生”是专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因为这些“绩优生”的学习成绩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人的偏爱.因此.致使个别“绩优生”的弱点发展成了缺点。缺点变成了缺陷。做“绩优生”的转化工作.采取谈话方式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得到广泛重视,但是,“优生?因为成绩优异而被“一叶障目”。优生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被家长和教师忽略。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我在这里所指的“优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拥戴、亲友的褒奖……受到众星拱月般的优待,致使一些“优生”唯我独尊。作为班主任怎样有针对性地去疏导呢?我不妨谈几点体会。一、疏导好胜嫉妒的“优生”。有些“优生”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总想抑制他人来发展自己,他们一旦发现某个同学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受到老师的青睐,就冷言冷语挖苦人家。甚至笼络一批人去冷落人家。他们的心理阴暗而行为隐蔽。比如:我所教的一个班,在一次竞选班…  相似文献   

9.
优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学习成绩或某一方面非常突出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其他同学的榜样、老师的骄傲,经常得到表扬和称赞。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虽然优秀,也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如骄傲自满、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娇生惯养等,只是由于光环效应或者被人为地夸大了其优秀的一面,他们的缺点被忽视和掩盖了。另一方面,因为优生不像学困生那样总是让老师操心,很多时候,老师也会因为放心而忽略了对优生的关注。前几期我们关注了学困生和中等生,这一期,请关注优生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学生来讲,他们的行为、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及各种能力都要突出一些。但在不少教师、家长的眼里,优生只意味着学习成绩的拔尖。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人们往往只注重优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正是这些隐性因素给优生造成了心理疲劳。长期以来,这种心理疲劳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教育者视而不见。“一根稻草可以压死一头骆驼”,当优生的心理疲劳达到饱和状态时,它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比一般学生更严重。因此,教师更要关注优生的心理健康,要适时教会优生进行心…  相似文献   

11.
学优生,也即一般意义上的“好学生”,通常指在学业成绩上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优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好学上进、聪明认真、学业有成、遵纪守法,他们成绩好、分数高,常常是“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获得者。“一俊遮百丑”,周围人往往只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我这里所指的“优生”是专指那些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拥戴、亲友的褒奖……受着众星拱月般的优待,致使一些“优生”的弱点发展成了缺点。作为班主任怎样有针对性地帮助优生克服自身的...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共和国民”。在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该教育理念仍极具借鉴价值。然而,目前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独生子女,尤其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的研究还是一个误区(在本文,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称之为优生)。这种优生在他们身上往往存在潜在的心理危机,对这一部分优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一、优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这里谈的“优生”是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说来,优生容易产生下列不良心理倾向或个性缺陷: 1.紧张焦虑,患得患失,心理负担过重一般来讲,优生大多求胜欲很强,希望什么都超越别人。因而心理负担过重,患得患失,时时处于不安和担忧之中。比如,害怕同学超过自己,害怕失败受到批评,不愿意帮助同学,甚至中伤同学。 2.自高自大,看不起同学,优越感太强有的优生的身上,优越感表现得很明显:如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虚心、听不得不同意见或拒不接受批评,甚至有的在受到批评时还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优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往往受到“众星捧月”般的优待,自我感觉良好,久而久之,他们的弱点便会发展成如下缺点:不愿与别人合作、喜欢讽刺挖苦、不会宽容别人、缺乏同情心、劳动不认真……但由于他们学习好,“一俊遮百丑”,人们看到的是他们头上的光环,而忽略了其不足之处。这样的学生在一个时期内学习不错,但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吗?作为班主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不同类型的“优生”及时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一、狂妄任性型的“优生”。优生往往有优越感。由于成绩优秀,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深得老师的厚爱,容易骄傲自满,甚至目中无人,…  相似文献   

16.
李勇 《学子》2012,(3):32-33
平时对优生的“优”理解是狭隘的,往往看到的都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勤奋学习、成绩优秀,而忽略了对他们的心理上的关注。其实优生在心理上也有缺陷,而优生的心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教育工作者制造的。平时在发现、表扬、鼓励优生优点的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优生一味追求奖赏、追求名利、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致使优生...  相似文献   

17.
移情的启示——对“学优生”的德育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晴 《天津教育》2008,(1):26-27
“学优生”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常得到教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他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则被掩盖了。这样一来很多“学优生”表现得唯我独尊且不善于合作,一旦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探讨对“学优生”的德育渗透策略,找到了“移情”这一法宝。  相似文献   

18.
通常我们口中所说的“优生”是指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当然,随着新课标的实行,教师的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开始关注学生身上成绩以外的东西。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变化在学困生身上起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优生”身上起到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教师们都纷纷把目光投向了班里的学困生,认为把学困生的工作做好,追赶上优等生就差不多了。也就是这种思想的左右,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也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发展和提高,本谈了优生的消极心理障碍的病因、症状、医治和预防四个问题,给出了调理和医治优生的心理疾病的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要对部分学习成绩好,而在思想品德、素质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优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自身在人文底蕴和表情达意上的优势,巧用语言策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这是笔者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的命题。笔者认为,必须教育的有四种“优生”,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应主要采用以下四种语言策略,即用审慎谦虚的警示语教育高傲自大的“优生”;用热情诚恳的贴心语教育冷漠自私的“优生”;用委婉含蓄的提示语教育好胜嫉妒的“优生”;用中肯温和的告诫语教育脆弱小气的“优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