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月13日傍晚时分,我乘车去新五湖大酒店赴一个作者的邀约,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是褚钰泉先生的弟弟褚孝泉打来的,顿时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之前他从来没有给我打过电话——果然,他哽咽着告诉我:他的兄长已于1月9日突发心梗去世! 相似文献
3.
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抱怨生活很平淡,生命不精彩。其实在人生当中,如果我们能做好三件事的话,那我们的生命将会变得更加充满色彩。 相似文献
5.
李英强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8,(1):50-52
她,结婚才84天就遭遇人生变故;她,高位截瘫并高位截肢却写出11万字"生命日记";她,感动得网友给她捐赠了笔记本电脑;她,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却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顽强的毅力与死神抗争.人生厄运:结婚84天新娘遭飞来横祸 相似文献
6.
针对图书馆中存在的漠视读者生命安全、轻视读者生命尊严、无视读者生命情感的种种现象,提出"生命化服务观"。包含三个层次:关注生命,体现生命关怀;尊重生命,培育生命情感;发展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生命化理念"以馆员和读者生命的共同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唯物主义者的可贵,当在承认现实,进而承认人是这现实的物质元素。先生八十年前为生命写下的文字,表达他对生命的悲悯和礼敬,这情怀超越时空,成为生命历史的依托。此文从先生的两“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以高中语文教材所录鲁迅作品为主)浅析其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8.
9.
自电影《生命之树》上映以来,对导演泰伦斯·马力克想要在影片中表达主题的解读就层出不穷.但所有对主题的解读终究要回归到对主人公杰克·奥布莱恩的解读上去.本文在精神分析视域下,通过精神分析学派发展史上重要代表人物的观点,梳理整合了电影的细节,深度挖掘杰克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杰克心中"我"的迷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周六早上醒过来,没有急着起床,随手翻阅了手边的一期<新华文摘>,果然有收获,主要是哲学专栏的有关中国哲学的文章吸住了我.准确的栏头是"中国哲学的话语体系与未来走向笔谈".作者有陈来、刘笑敢、颜炳罡等.陈来、刘笑敢既是我的北大系友,更是当今中国哲学史学界的大家.他们的观点自然要引起我格外的注意了.陈来认可古人作学问的主张:"心知其意"、"述其大意"、"发明其意",同时也谈到了这一过程如今受到了新哲学话语的制约.刘笑敢则力求"采众美而酿新说".他尤其提出了关于中国哲学的两重身份、两种功能及两种角色.关于两重身份,一是"现代学科",二是"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对云南省怒江州独龙族村落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和社交媒体的使用进行观察和访谈,呈现手机作为一种新技术参与到这些女性恋爱、婚姻、情感等历程中的作用.文章结合社会技术想象的概念和生命历程的分析框架,认为社会技术想象使得社会生活形式和社会秩序可通过新的技术使用而实现.独龙族女性在手机使用...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是一位具有独特个性,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以芸芸众生为关注对象的当代女作家。她现代意识很强,关心现代社会及现代人心灵世界,作品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里面渗透着她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和关照。本文主要运用生命美学的理论,从精神生命的深度抒写方面分析罩作家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从而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呼唤人们更加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4.
近日,震惊全国的手机僵尸病毒事件,使手机上网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有关统计数据,对我国手机上网发展现状进行解析,并结合"僵尸病毒"事件,探讨我国手机上网的信息安全问题,以期对我国手机上网安全问题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了《纸做的包子》报道后,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对于包子以及有馅类食品谈虎色变。为此,北京市工商、食品安全部门迅速组织执法人员对北京早点市场进行彻查。然而8天之后,"纸馅包子"事件峰回路转。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纸馅 相似文献
16.
新闻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社会新闻的提法是新闻内容分类的一种。然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革使得新闻实践的追赶步伐越来越快,理论的研究往往难以跟上。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新闻,早已和传统新闻事业中的社会新闻在其性质、特点、采写编排方法、导向和效果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而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足以引起新闻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充分关注。如媚俗猎奇,追求感官刺激:性别歧视,造成心理伤害;虚假失实,可信程度不足等等等等。我们对社会新闻热做冷思考,不是要让 相似文献
18.
19.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异军突起,为世人瞩目。当时绝大多数的在线内容都能免费获得。即使有不能免费获取的内容,互联网用户们也经常将其上载到网上,以供网民共享,MP3音乐则是当时典型的免费资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