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弋 《现代视听》2011,(10):41-45
姚明退役,是一次重大的媒体集会,它被央视体育频道建构成一次媒介事件。本文以丹尼尔·戴扬和伊莱尔·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为基本框架,采用个案分析法,阐释了"姚明退役"直播这一媒介事件的建构语境、路径和展演,揭示出电视对"退役"这一个人行为进行媒介事件建构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媒介事件”的概念在传播学中由来已久,丹尼尔·戴扬和埃利胡·卡茨在《媒介事件:历史的电视现场直播》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遂个“戴卡”定义,其中有两个关键词:“电视”和“历史事件”,而电视无疑在该定义中处于核心地位。事实上,所谓“媒介事件”在这里就等同于“电视事件”了。  相似文献   

3.
“贾君鹏事件”:媒介事件与社会的“集体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平  王子毅  董朝 《今传媒》2009,(12):16-18
一、贾君鹏事件:新媒体“媒介事件”的典型文本1.“媒介事件”的概念演变:从卫星电视到新媒体1992年,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9,(11):40-51
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媒介仪式"和"媒介事件"是两个不同的理论概念。媒介事件着重阐释大众媒介在特殊时刻整合社会的功能,取向于功能主义的、新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媒介仪式着重揭示大众媒介建构社会中心的神话,取向于反功能主义的、后涂尔干主义的学术理路。同时,二者又存在一些共性,它们都以电视传播为范例探究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都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媒介(传播)的仪式性特征。媒介事件理论的动态发展,尤其是仪式性的消退,使它与媒介仪式的共性相应减弱。  相似文献   

5.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媒介仪式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媒介事件,而媒介事件的种种仪式化特征又是其强大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来源。以我国特殊的媒介事件——春节联欢晚会为例,在对其进行性质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具体的仪式化的组织方式、表现方式和接受方式,并由此寻找"春晚事件"巨大影响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媒介事件"和"传播的仪式观"是近年来中文传播研究中被广泛引用的两个概念,但一些引用中,存在着误读、误用。本文想对《媒介事件》和《作为文化的传播》两本书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重理,以期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8,(7):25-32
戴扬和卡茨的经典媒介事件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功能主义传播学受到社会人类学启发的产物。90年代初,文化研究和社会学者从"传媒与仪式"的角度对之进行了验证和修正。之后,媒介事件被整合进仪式传播理论、媒介仪式理论和"媒介化的仪式"理论,成为媒介社会学和媒介人类学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9.
王明亚 《今传媒》2016,(9):64-65
媒介事件和新闻事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时常被混淆使用。本文扼要概括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包括1.性质不同:前者是文化表演,后者力图避免人为改变;2.所忠实对象不同:前者忠实于主观愿望;后者忠实于客观现实;3.同一事件不能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4.同一事件的身份可以在两者之间流动。此外,本文也通过具体事例对媒介事件的萨满教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从1997年以来,电视直播在我国日益常态化,但不同时期的电视直播观念和形式都具有很大区别.总体而言,早期的电视直播强调提供事实,但在重大报道中,电视直播不仅要提供事实,更是一种媒介仪式.而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直播的普及和日常化,直播的仪式功能有所下降,甚至直播成了满足大众好奇心和观看癖的娱乐节目.  相似文献   

11.
美国电视媒体对恐怖主义的报道具有媒介事件的典型特征:现场直播、预先策划、充满戏剧性、强制观看机制、高度人格化以及媒介扮演司仪角色等。这种报道方式一方面赋予了恐怖事件和恐怖分子在公众心目中的威望和重要性,放大了恐怖主义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它像其他媒介事件一样,强化了美国主流社会既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和通行的规则,提升了反恐在公众议程中的优先级和认同度。  相似文献   

12.
电视媒介事件已成为生活中一种重要且常见的"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选取三个实际案例,即2016年央视猴年春晚、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和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的直播视频,利用电视媒介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来具体分析,探讨出不同类型的电视媒介事件具有民族凝聚、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信仰共享以及整合维系民族自豪等方面的重要仪式功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浅析媒介事件的仪式直播如何建构这些功能.  相似文献   

13.
媒介事件,是指经过某"组织"(政府、政党、企业、社团等)规划并执行。由媒体向观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媒介事件,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将其定义为"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21,(8):28-37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转播是一次具有节点意义的中国新闻宣传实践,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媒介仪式。以戴扬与卡茨的"媒介事件"理论关照"开国大典",可以发现"开国大典"尽管呈现出戴扬与卡茨式"媒介事件"的若干特征,但作为承载着深厚中共传统和典型本土要素的症候式传播实践,其独特面向需要放置在中国/中共新闻实践中予以考察。研究认为,中国/中共新闻宣传史脉络中的"开国大典"溢出了"媒介事件"理论的视野,塑造了中国式的媒介仪式典范,并为"媒介事件"这一西方概念提供了中国语境的实践检验与更为丰富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死亡日记》:一个媒介事件的构建和伦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施喆 《现代传播》2001,(2):7-15
媒体能够通过持续对某一问题的集中报道,使原本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内的事件成为一时间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媒介构建<死亡日记>事件过程中,媒介间议题设置、赋予事件意义、争夺报道的话语权等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媒介事件不可避免地涉及媒体的伦理问题.新闻从业者的职业价值观和作为普通人对他人私人生活的尊重是该事件中两种起主要作用的价值观,也正是由于两者的冲突,使对事件的评判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作者认为,最高原则应该是尊重陆幼青本人的私人生活;媒体应该如实地报道陆的生活,在巨大的新闻诱惑面前保持克制,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及其私人空间.<死亡日记>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媒介事件,更是一个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文化事件.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已经不止于有关媒体伦理,更多是对大众文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媒介事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得以展现。媒介仪式由于媒体的放大作用,关注度高,因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来说是良好的契机。本文试图从媒介仪式角度分析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的媒介呈现,从中探析媒介仪式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好重大体育活动的电视直播,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直播是当前我国体育电视媒体面临的重任。本文旨在从媒介事件的角度分析体育直播的文本构成、形式及其意义,解构体育媒介事件的叙事模式,为2008年奥运会的体育直播报道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19.
媒介事件作为新闻传播实践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在今天更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同时也成为学界热议的焦点.由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角度对媒介事件加以重新界定及分析,以期澄清诸多争议与模糊认识,更好地促进“媒介事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作为城市活力的指示器和调节器,“事件传播”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历史效应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在活动传播中传递城市价值,提升城市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