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被"字句中的"被"字实质上是一个表被动的功能词,标记句首具有受事题元角色的名词短语,它在句法结构中占据CP的指示语位置。句首的名词短语是移位生成的话题,"被"引导一个TP,"被"字后的名词短语占据TP的指示语位置,无论它以显性的形式还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都不会影响到"被"字的句法性质和位置。由于"被"引导的是TP,所以当动词后出现接应代词时,接应代词不受句内名词短语的约束,但可以受到句首名词短语的同指约束。当"被"字句中出现保留宾语时,句首的名词短语是一个基础生成的话题。保留宾语可以留在原位也可以受到语用因素的影响而移位到"被"和话题中间的位置,可视为另一个话题。把"被"视为一个功能助词之说,与"被"字的其他词性说相比,似乎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近义助动词"能"和"可以"存在着一个语义共性特征:二者从不同侧面指出主语所具备的条件决定了宾语的实现没问题。两个语义区别特征:一是"能"强调宾语的实现条件充分,"可以"强调宾语的实现无妨碍;二是"能"具有积极性特征,"可以"具有消极性特征。语义决定语用,进而分析了二者语用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对”、“对于”和“关于”三个介词,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来的。它们仍然带有及物动词的特点,即要带宾语。其语法功能就是组成介宾结构,把自己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心动词,从而表达种种复杂的语法及语义关系。所带的宾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动词和各类名词性的短语或谓词性的短语。  相似文献   

4.
主宾语可互换句的形成条件可从动词和名词关系特征方面进行考察,名词多为动作的受事成分及其实现条件,能够进行互换的句子的名词性成分受生命度等级的制约,等级高的容易成为话题,使得主宾语位置互换后句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家家"仅用于构词,可表多重感性义,构词能力不强,表名词词性,视为后缀更为合适。"家家"并非是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形式,它与双音节名词搭配并未违背韵律词对音节的限定,又由于其叠音形式,"家家"倾向于选择表年龄小、偏女性语义的名词来搭配。"X家家"在句中可作主语、谓语,也可加"的"自成小句,搭配出现的"的"与"一个"均可发挥凸显感性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琪 《现代语文》2013,(5):78-80
本文在语篇视角下,以"有困难找警察们"为例,探讨"事物首现"对以"名+们"形式为动词宾语的有定宾语句的制约。现代汉语里,"名+们"结构作动词宾语是十分受限的一种用法。汉语在句法上倾向于要求宾语是表无定的新信息的承载者,而"名+们"是表示有定的外延倾向型词语,承载的是旧信息。所以"有困难找警察们"类有定宾语句单说时不成立。只有在"名+们"所指称的事物首现过的语境中,此类有定宾语句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有"字领属被领者和"买"义动词受事上有定标记词,往往表示不确定所指,兼有定指和不定指的部分特性,本文称为类同定指。"那/这+量词+名词"类同定指,与动词的语义特征、"量名"的可复制性以及"也、的、了、过"的使用有关。类同定指现象可以从参照点、转喻、隐喻和心理空间等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
"认定"义动词大致分为两类:"内向"动词与"非内向"动词。其中,"内向"动词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句式,一种是"主动宾"结构,另一种则是双宾句。构式理论认为这两种句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具有不同的构式义,双宾结构整体上具有"取得"义。"内向"动词之所以可以进入双宾语"取得"句式,是因为这类动词表示使句式义表示的动作行为得以实现的"手段",即通过"结交"这种手段而有所得。"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当说话人想要表达某人通过"结交"的手段有所得时,则会采用这种"取得"义双宾句式。  相似文献   

9.
领属性“NP1的NP2”结构的组合理据可以分为固有、配置、呈现、制作、拣选、经历和称呼等7种类型,其中各种类型还可以根据NP1和NP2的不同特征离析出不同的语义关系类型。“NP1的NP2”常常以整体充当“领属宾语”。受语用驱使,“领属宾语”的领事可以置于句首构成“领事话题句”,而领事话题和属事宾语之间不同的理据类型一定程度上规定了领事话题句中谓语动词的语义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动词 数量短语"的语法结构关系入手,探讨动词后面的时间补语与时间宾语的区别,并分析带时量宾语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以及时量宾语与动词语义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动词+之+名词"结构是古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其结构性质的判定与对"之"的功能认识有很大关系。本文通过对《论衡》的语料分析表明,不论该结构里的动词是什么性质的,"之"都只能充当间接宾语,即该结构是一个"动·宾·宾"性质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指出《现代汉语通论》将“告诉、回答、教、问”归入了“认定”义双宾动词的不妥,为其重新建立了“传播”义的范畴,并分析了“传播”类动词的价数,接着借鉴言语交际理论和传播学理论建立“传播”义动词的“语义配价”框架.然后考察了“传播”义动词的价数和“语义配价”框架之间的关系.进而指出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和“语义配价”等理论的不足.均需有待完善或引入“语用配价”等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王冕死了父亲"类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领主属宾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徐杰提出领有名词移位分析,引发了学界热议,受到很多质疑。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框架下,论证了汉语领属结构中的"的"字是为满足具有领属义关系的、独立名词之间所有格指派的形态要求,在音系式通过特征引入插入其中;领有名词移位发生在未插入"的"字的句法结构。这样,领有名词移位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作出合理解释。领有名词移位在结构上确保了留在原位的领属名词语义解读符合赋与部分格的语义解读条件,这进一步佐证了领有名词移位分析。总体而言,领有名词移位理论对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保留宾语句的句法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从商品买卖动词所激活的结果类元素的语义指向出发,本文研究了结果类元素的语义指向与此类动词可进入的句式之间的关系.文章运用题元角色理论和句式平行变化原则描写分析了商品买卖类动词"主一谓一宾"基本句式与"把"字句、"被"字句、重动句及宾语前置句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俄语中"吃"义动词所含语义成分各异,且词汇化程度较高,语义自足度较强。通过对俄语"吃"义动词所含的内部语义成分进行分析得出,按汉语词序特点可将俄语"吃"义动词汉译模式分为"吃+X"、"X+吃"、"X+吃+X"三种模式。其中出现在"X"位置的可以是表示特指客体、结果、数量、时间、方式等次要的语义成分。  相似文献   

16.
本在李晓琪(1994)章的基础上,讨论了3个问题,一是关于“给”“替”歧义句以及“为”引进给予对象的问题;二是关于“给”“为”“替”三词与二价不及物动词共现的问题;三是“给”、“为”、“替”三词互换时的语用区别。  相似文献   

17.
荆楚方言中的动词"搞"的理性义大致可分为五个上位义和三十一个下位义,其附加色彩是用于贬义和口语。意象图式对"搞"的若干语义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搞"具有充当述语支配宾语和后带补语、充当中心语受动词或形容词修饰、能重叠等语法功能。"搞"是轻读音节,具有突显焦点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莫旗方言中,"整"和"造"是两个使用率极高的泛义动词。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其色彩意义,并从词的概念意义和语法功能两方面对这两个动词进行对比分析,概念义上,二者虽在在词义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别。在表处置、制造、取得之意时,用"整"不用"造";色彩义上,二者口语色彩浓烈并极具感染力;语法上,二者的宾语、补语在词义的选择上也有所不同,"造"在其主语和宾语的语义选择上有要求,"整"则宽泛些。  相似文献   

19.
本讨论了述语分别为“有、是“的存在句的不同语义关系,提出在存在句式“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有/是 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附加成分”中,当述语为“有”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部分充满关系;当述语为“是”时,方位处所词语表示的空间和事物名词表示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为完全充满关系,并由此探讨了为这种语义关系所决定的“有”和“是”在具体句子中使用时的互换情况。同时本也考察了“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作为存在句式的真实性情况,指出用“是”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是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并非存在句,其实质是判断句;用“在”作述语的“事物名词或名词短语 在 方位词语或处所词语 附加成分”句式才是真正的存在句。  相似文献   

20.
"得"字主谓补语句与动词次类有关,依据动词带宾语情况的不同,将动词及物性分为四个强弱等级;部分"得"字主谓补语句和把字句不可转换,这也与动词的次类意义有关,同时也与句中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论元角色以及定指非定指等性质密切相关,不可转换的"得"字主谓补语句,有不可转换的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