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绿树掩映的诸暨文昌阁顶楼上,有一副<梅岭课子图>的书画装饰图,它环绕拱顶一圈,上面的书法字体各具形态,仔细看还有一幅画藏在其中.  相似文献   

2.
诸暨市档案馆镇馆之宝——《梅岭课子图》,系“浙江省档案文献遗产”,属国家二级文物。原件形成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晚清拔贡、太仓州同诸暨人傅振海发起,75位书画家分别用各种书体书写而成。现存于诸暨市档案馆共两轴,一卷长17米,另一卷长7米。诸暨市城市广场文昌阁项楼的装饰画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挖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卷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人体保健运动的彩色帛画《导引图》.该帛画从上到下按照四层分别排列,每层描绘有11幅小图,整卷画作共由44幅小型导引图组成,其中绘有人物的部分宽与高分别为100厘米和50厘米,图前书写有《却谷食气》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相似文献   

4.
写在边上记者是用生命和激情书写的职业。新华社前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邵云环就是这样一位精忠报国、敬业献身的典范。《没有灯光的漫漫长夜》是邵云环亲历战争炮火的绝笔,是她牺牲前给世人留下的最后华章。作者用女性记者特有的敏感和细腻笔调,描摹了一幅侵略战争下的全息画面:野蛮暴行、血泪控诉、美好向往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沉思……谨以此篇纪念两年前在异国战火前线英勇捐躯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他们是广大新闻工作者敬仰的英雄。(小虎)  相似文献   

5.
中文作者共被引分析系统可视化实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共被引分析可视化可以直观地表现一个学科的结构,国外已有一些相关的英文实验系统.本文主要叙述了中文作者共被引分析系统可视化研究的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原理与总体结构所包括的三个模块.通过合理划定子树布局区域、限定可分配角度,排列子节点,建立了完整的实验系统,实现了共被引次数居于前10位的作者的关联图视;系统还实现了人机交互,支持在人工监督下进行连续分析,具有作者研究简历面查询等功能.更换为其他文种的数据库,本文方法也可以用来表示相应的作者共被引分析可视化结果.  相似文献   

6.
部分高校学报中简易函数图规范化问题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麦英 《编辑学报》2003,15(4):263-264
对部分高校学报中简易函数图的规范化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所统计的454幅插图中:有280幅不符合规范化要求,占统计数的(61.7±3.7)%;符合规范化要求的图有174幅,占统计数的(38.3±2.9)%。鉴于大多数高校学报简易函数图不规范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广大的论文作者和期刊编辑,一定要高度重视出版物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报纸出现导向性、原则性甚至政治性方面的差错,主要原因有三: 一、思想上的片面性.某报去年有这样一篇文章,反映一个因农妇骂街引起的精神赔偿纠纷经法院调解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作者在反思这件事时,却对当前农村农民"过日子"的状况作了不恰当的描述,提出所谓"解读农民"和"三幅图":全景耕作图、进城打工图、闲懒生活图.说农民"三个月种田,一个月过年,八个月耍钱","农民穷汉,洗脚上田","打架斗嘴巴,麻将扑克牌,游击队超生,村委会打杂","农村,农民,成为一个被忽视的荒凉地带."显然,这种描述和"解读"是非常片面的,是不符合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的,完全否认了当地农村现有基层组织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所取得成绩.也许作者的本意是呼吁要关注当前农村中的消极落后的东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他观察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却是片面的,因而文章见报后立即受到读者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暴走漫画"(Rage Comics)(以下简称"暴漫")是一种网络漫画,它用图像的方式呈现"发生在身边让人抓狂的糗事".2007年,网友使用win-dows画图工具创作了一幅画风粗糙的四格漫画.该图描绘了一个人在厕所时水溅到屁股上,并在结尾呈现了当事人愤怒的心情.作为第一幅"暴漫",它最早发表在美国网站4chan上,而后又被贴到著名图片分享网站Reddit.随着更多同类型漫画迅速增多,相关专栏在此网站上广受欢迎并名列前茅.很快,独立的"暴漫"网站(ragecomics.com)出现,并且在北美迅速流行.2008年,一位网名为"王尼玛"的中国人创立了大陆版的"暴走漫画"(baozoumanhua.com)网站,完成了"暴漫"的本土化.之后,台湾也出现了同类型网络漫画"梗漫"(www.comic-king.com),用图片方式讲述生活中的糗事.与此同时,这些图在Facebook,9gag,"煎蛋"(jandan.net)等国内外的大型网络社区广泛流传,掀起了一个全球消费糗图的潮流.  相似文献   

9.
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奖典礼在青岛举行,一幅揭露社会公德沦丧的作品<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了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可是,这一获奖作品很快引起了争议.照片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地长江大学的一位负责人公开表示质疑,认为这张照片所反映的信息是虚假的,作者有严重误导公众的嫌疑.  相似文献   

10.
笔力是书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书法家都在探讨的问题。早在东晋时代,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对于笔力的更多探讨,主要是见于近代的书法著作中。周汝昌在《永字八法》中开始接触到了笔力的实质问题,指出书写时要克服摩擦力和惯性的抗争  相似文献   

11.
张法先生的新作《中国 艺术:历程与精神》一 书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的论著, 书写了一位当代学人对中国艺术 的理解与思考。 当把中国艺术放到世界艺术 的舞台上,中国艺术的特点是什 么?中国艺术中的"中国"意味着 什么?这是作者首先考虑的两个 问题。作者认为,中国就是在轴心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今存世传王维的雪图中,《江山霁雪图》《江干雪意图》和《长江积雪图》三件长卷作品,因景致与风格的近似被认为源出一幅早期母本.三者相较,《长江积雪图》问世时间虽在明中晚期,但其画幅最为完整,所据底本应为当时的某件全本,是目前探求早已亡佚之母本画面景致和创作时代之重要凭借.画卷以连贯形式展现的"江天暮雪""远浦归帆""平...  相似文献   

13.
《三才图会》是明代嘉靖、万历间王圻、王思义父子编写的一部综合性图谱式类书,全书分天文、地理、人物等十四大类,每类之中以图系文,图文互证,保存了丰富的图像史料。本文针对《三才图会·地理类》图谱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地图""山水名胜图"与"地理谱表与图解"三类,分别考证他们的图像来源与绘作者。  相似文献   

14.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15.
新读新华社获2009年中国新闻奖作品《走向希望的春天》,作者在表现民族精神中,再现的一个个感人场景和人物无不令人再次感动.张建均、母贤碧一对落难人,历难重组的婚礼;90岁年画老人陈兴才,继续描绘"家乡坚强"的坚强;胡义富老人与大红马的情结和依然上山"刨点生活"的生活意志;茶商谷米蓝为灾区掏尽了腰包,掏出全部真情的纯粹.作者以跃动的情笔,唱出一拍拍心灵的音符,绘出一幅幅灾后重生的画面,还原了一缕缕新春的气息,进而生动地呈现了灾民坚强的心灵底色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前一段时期,我到局档案室整理资料,无意中接触了许多历史文物,收获极大、受益匪浅.令我最感到激动的是发现了两幅周恩来总理1939年给我们绍兴二位电力职工的题词,一幅是"埋头苦干,只要抗战胜利、定必苦尽甜来",另一幅是"前途光明".  相似文献   

17.
"瓦版"是一种用粘土烧制成版后,再行印刷出版.类似报纸的东西.1615年在日本大阪最早出现的"瓦版",是一幅名为"大阪安部合战之图",它描绘了江户幕府的首任大将军德川家康打跨丰田秀顿的大阪夏季攻防战的战斗场面,这份"瓦版"是以图为主,有简略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瓦版"为民间非法出版的不定期刊物,单面印刷,象传单一样.作者和发行人都是隐名埋姓的.它是以沿街叫卖的方式来加以推销,故也有人称之为"读卖瓦版".最初的"瓦版"是以社会新闻为其主要内容.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经济出现了混乱局  相似文献   

18.
不由你不笑     
妇人之见 一位画家举办个人画展。一位贵妇人来到展室,站在一幅画前面端详了许久,说:"我要是能认识这幅画的作者,那该多好啊!" 站在一旁的画家走过来说:"夫人,我就是。" 贵妇人说:"这幅画画得太妙了!你能不能告诉我,画里给这位小姐做裙子的裁缝是谁?"  相似文献   

19.
邵丽在小说<木兰的城>中,展开了一幅众生驻足"城"之相.他们围绕"城"吃语着对"城"的迷恋.木兰即是迷恋者之一,她不仅是一群农民的代表,表征着传统,同时又作为女性,展现在女作者的女性视野聚焦之下,这使其更具透视转型时期女性意识的价值.在这群游走于"城"的农民中,有两个焦点人物:木兰和她的母亲姚水芹.她们面临"城",铺陈开追寻幸福中的迷失和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20.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子日:"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