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人们称颂荆轲刺秦王的壮举,但质疑他的能力。其实,荆轲有自己的无奈,荆轲刺杀秦王,万事具备,刺杀失败是因为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助手。不可否认,助手在很大程度上衬托着荆轲的伟大、无畏。但其在整个刺秦的过程中表现得不圆满,是导致荆轲刺秦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就是从助手的选择方面来论述荆轲刺秦失败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芳华》改编的电影的主题与小说存在差异。小说对曾献身于文工团的那一代人的追述充满了伤痕的语调和对历史、人性的反思、批判,而电影则主要表达对文工团青春岁月的缅怀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借助电影的巨大威力,刘三姐、阿诗玛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艺术形象迅速走进大众并为人们所喜爱。电影向人们呈现出了勤劳善良、爱憎分明、聪明智慧、追求爱情的刘三姐《刘三姐》和《阿诗玛》分别形象,以及勤劳多才、勇敢坚强、忠贞不渝的阿诗玛形象。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诗品》是文论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理论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文本语言表达上道家用语的借鉴、诗论表达上道家象征手法的借鉴,进一步论证道家哲学审美性对《二十四诗品》的影响,以便更具体地分析道家哲学审美影响下的《二十四诗品》所具有的诗意性与审美性。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悲剧悲剧的历史--论《水浒传》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浒传》文本为依据,探讨了作者的创作观;分析了宋江、林冲、吴用、潘金莲等典型形象的社会意义;通过"拳打镇关西"等情节研究了义与不义的衡量标准,得出《水浒传》是一部内涵极为丰富的颠峰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10,(9):64-64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了由31留美学人的回忆文集《在美国发现历史》,解读了他们眼中的中国、美国、世界和他们自己。他们受着双重身份对学术思维的影响,有着对于美国而言是“他者”的身份,而对于本国来说,身份也与出国之前不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蹈海索马里》是王久辛先生继《狂雪》《大地夯歌》《香魂金灿灿》之后创作的又一篇军旅题材长诗。诗歌以雄浑豪放的情调传达出一种跨越民族界限的悲悯情怀,祈祷索马里民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救赎。全诗在对英雄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作者对民族信仰、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为诗歌的深层情感增添了哲理意味。  相似文献   

8.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使书中人物脱离了他们原有的历史面貌并深入人心。由于罗贯中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作为贤明仁德君主刘备对立面的曹丕自然是被改造者之一。经过对比、无中生有、片面夸大手法的巧妙运用,文学上成就突出、政治上兢兢业业且举措尚称仁慈的曹丕形象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军政上毫无作为且心胸狭隘、刚愎自用的昏庸君主形象。  相似文献   

9.
电影《活着》由余华的同名小说《活着》改编而来,笔者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电影《活着》中不同人物的言语应用,借助社会学知识考察电影中不同人物言语应用的政治文化、经济地位、阶级地位等因素,以及电影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政治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下的言语适应。这种多方位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社会各因素与人们言语应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洪亚非 《职业圈》2007,(13):39-40
实行聘任制对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做出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在整个聘用制度中,最容易引起矛盾和争议的是续聘制度.这涉及到对"续聘"的制订、解释和实施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聘任制设计要落实到和谐社会理念上来,大力加强法规建设,真正做到依法聘任,加强和完善教师聘任制的相关监督渠道.  相似文献   

11.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梁书》与《南史》的刘勰传对刘勰的身世、经历和文集等的记载是不同的,由此引起研究者对有关刘勰的问题有不同的观点。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本文认为,《梁书·刘勰传》的记载是可信的,而《南史·刘勰传》对《梁书·刘勰传》所做的删减,并非是由于其“失实”,而是因为就简或存疑。因此,在对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梁书·刘勰传》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3.
论文提出 ,在经历了明中期以来的在“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 ,儒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气质之性”(条理之性 )的人性一元论。元明的这种人性论虽然多非自然人性论 ,仍然主张存理遏欲 ,但这种人性论往往不再坚持性善论 ,使得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学中的地位受到挑战 ,从而形成了儒学发展及其经典诠释的新课题。而造成和推动这种转向的原因 ,与其说反映了明代市民社会的兴起 ,倒不如说是元明以来思想家们的“哲学”的知性探究本身的内在逻辑发生了决定的作用。有鉴于此 ,作者强调了哲学史诠释在古代思想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渌水亭是北京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它不是一般的亭子 ,历经历史的沧桑 ,渌水亭牵引人的视线的已然不再是它形制的优雅和技术设计的精巧 ,而是它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盘桓在人们精神深处的历史记忆。它和历史上有名的兰亭、沧浪亭一样 ,已成为镌刻山河、雕镂人心的一个文化符码。渌水亭始建于清初 ,座落在当时位居宰辅的满清显贵纳兰明珠的府邸中 ,是满清贵族公子纳兰性德自行设计的。纳兰性德 ,原名成德 ,字容若 ,号楞伽山人 ,是明珠的长子 ,隶满州正黄旗。清康熙十二年中进士 ,后来终生担任康熙的金阶侍卫。他是清初最著名的满族词人 ,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5.
"正变"论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源于<毛诗序>的"变风"、"变雅"说.元人在传统"正变"说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宗唐"的逻辑理路,并通过由"世次"论到"体制"论的重心转移,确立了"唐音"这一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范式,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唐诗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立项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明词》,历经二十馀年,终于在学界的企盼中问世,实在可喜可贺! 中华书局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和《全清词·顺康卷》之后于2004年又推出《全明词》,词史上各断代总集基本配齐,实在是词林幸事! 快慰之馀,我们将《全明词》翻阅一过,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留下不少遗憾。兹据阅读所得,将《全明词》的缺失作初步的梳理,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订补,以期对日后《全明词》的修订有所裨益。一、词人断代不严有明一代,上承元朝,下接有清。易代之际的词人,属上属…  相似文献   

17.
自才子佳人小说产生之后,由于曹雪芹与鲁迅等第一流文豪的否定性评价,在中国学界就没有获得应有的文学地位,而这与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中国文学与文化在国外所受到的崇高评价是非常矛盾的。而且传统的正统文人与反传统的新文化文人,都对才子佳人小说进行了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这种基于道德价值上的否定进而又影响了他们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审美评价。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有所改观,开始出现了比较公正地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论著;同时,才子佳人小说的资料整理工作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尽管如此,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8.
19.
This study tested the assertion tha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Surveys were collected from a sample of 216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Latino immigrants in the US. It was predicted that 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s would score higher on cognitive flexibility,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biculturalism than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because of their direct exposure to two cultures. These hypotheses were not supported, as second-generation immigrants scored higher on all three measures. As predicted, bicultural orientation was correlated with both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attention to immigrants'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0.
序言《康熙宁化县志》是现存唯一的清代福建省宁化县的地方志,它出自明末清初生活在该县的士人李世熊之手。该书第七卷《寇变志》记述了唐、宋、元时期发生的叛乱以及明正统14年的邓茂七叛乱,其中大部分涉及明朝后半期发生在该县的“寇”、“贼”的活动。笔者曾在1973年、1974年和1976年发表的《关于十七世纪的福建省宁化县黄通的抗租叛乱》(一)、(二)、(三)中,①介绍了《寇变志》中有关正德5年至崇祯12年间的内容,并全文翻译了其中从崇祯13年至康熙13年的有关内容。透过李世熊的记述,笔者探讨了领导“寇变”的黄通及其周围人们的活动、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